陝北民間歲時普遍習俗

    舊時,大年三十晚上均有守歲之俗,俗稱“熬夜”。寅時,即早上五時左右,燃放開門炮,以示開門大吉。再行祭敬天地之儀。儀畢,行敬拜父母之禮,最後行拜敬尊長族黨長輩之儀。

    寅時行祭敬天地之儀的習俗由俗信子紀,天地始分,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沉為地。寅紀,人始生也,所以有天開於子、人生於寅的說法而來。行敬拜父母之儀由父母乃天地之尊而來。如山西晉劇“鍘美案”中有包拯台詞曰:“天有三重,天為一大天,父母為一小天,丈夫也是天”的說法。所以在行祭拜天地之後行敬拜父母之儀。

    大年初一早上,家家吃餃子,俗稱“扁食”。“扁食”的叫法不是陝北鄉土所稱,應當是“憋實”。“扁食”是現代人依“憋實”的發音和餃子這種“扁”形食品的外部特征杜撰出來的,與陝北這種渾厚圓鼓的“憋實”特征是不相符合的。陝北民間吃憋實習俗大概與古人俗信“天圓地方”思想有關,又盤古開天辟地故事說,盤古是從一個渾圓的大球體中破殼而出,才有了天地,有了人。《延長縣誌》又載:大年初一早上有食餛飩的習俗。盤古氏就是從那個混沌世界走來,他是宇宙中出現的第一個人,正月在民俗曆法中又被排作“寅”月,所以,在正月初一早上寅時吃餛飩,就是為了讓人們記得,人是在寅紀從那個混沌中走出來的。“憋實”的出現大概是因餛飩的餡少,不能滿足人們美食的需求,故而將餡裝得滿滿的,使之憋實,所以出現了有別於餛飩的憋實,再將盤古氏在那個混沌圓球裏憋得實在受不了後將球劈開,出現在宇宙中的想象結合進去,憋食的叫法也就合乎情理了。所以,應當說,餛飩是憋實的前身。

    正月初一,小孩們穿著新衣服,一大早就開始向長輩們拜年。拜年時對不同輩分有不同的問候語。對祖父輩們要先行磕頭禮,然後要問候:“您老強健。”對父輩亦行磕頭禮,並祝福說:“乂爸親生。”親生即表示自己如同叔父親生一般。有時也不應一概視輩分而詣拜,應參照年齡大小來決定祝詞,如即便是同輩之人,因年齡懸殊極大,娃娃們也應用“強健”來向他祝福。

    有些地方有在大年初一早上上山砍柴的習俗,但不言“砍”而說“尋”,其俗以寓“尋財”,可兆示一年中可以發財。

    早上吃餃子以後,人們都上墳燒紙。宜川、延長一帶的富家大都有祠堂,所以有拜謁祖廟的習俗。上墳或拜謁祖廟後,什麽事情也不做了,其意是:“初一閑,滿年閑。”

    正月初二是人們訪親問友的日子,也是迎財神的日子。後來,人們將這一習俗融合到正月初一去廟堂求福中。

    正月初五是“送窮五”的日子。《延長縣誌》雲:天將平明之時,作紙人,備餅、餌、香送之。延綏一帶則是於黎明時分以掃除塵垢的方式來送窮神。這一天,人們每餐要吃飽,謂之“填窮五”。窮則吃不飽,飽則不窮,所以要吃飽。延川一帶有於是日“迎五財神”之俗。

    正月初六在陝北民間稱做“過小年”,其俗與大年三十相同,但沒有三十的氣氛。延長縣有夜多靜聽,以卜一年吉凶之俗。延綏一帶有炒黑豆,撒於房壁,名“爆六甲”之俗。正月初七在陝北民間稱做“人七”或“人慶”,是由“人勝節”而來的。延綏一帶有用糠著地上,以艾柱炙之,名“救人疾”之俗。此俗因用艾炙糠可發出疾切之聲,與“救人疾”發音相近,故名。俗信以為,可以使人在一年之中不發疾病。還有晚上在院中燃火之俗。

    正月初十在延綏一帶視為“老鼠出嫁女子”的日子,是夜,家家滅燭早寢,恐怕驚了老鼠的好事後使其成群危害穀麥作物和齧咬衣物。

    正月十五是“燈節”、“元宵節”。據《延綏鎮誌》雲:“上元天官誕辰,俗所尤重。街市遍張燈火、花炮及火場。倡優戲樂,士女俱觀焉。”是夜,用麵為不托,名燈盞,注油燃燈,到十六日早,作羮食之,示收燈也。脯時,士女或往來於親戚家,或載酒郊外,名“散百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