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獸

    五脊六獸是一種屋頂建築式樣,其上有脊五條,四角各有瓷製六獸踞蹲。這種建築多用於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

    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在民俗中經常被用到,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詞,常被用在婚禮中。

    據《宋史·竇儀傳》所載:宋代的竇禹鈞有五個兒子,分別是竇儀、竇儼、竇侃、竇偁和竇僖。他們兄弟五人在科舉中相繼及第,故而後人稱他們是五子登科。

    舊時,稱進士登第為折桂,宋人王應麟的《小學鉗珠·氏族·五桂》中說:“範致君、致明、致虛、致祥、致厚相繼登第,有五桂堂。”故而,人們對親族五人相繼登科稱為五桂。竇禹鈞的五個兒子登科以後,馮道嚐贈詩美之雲:“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範氏五子登科後,元代曹之謙在《趙吉甫種德園》一詩中雲:“從今不羨燕山竇,五桂聯芳老一椿。”

    五男二女

    《詩經·召南·何彼□矣》孔穎達疏引晉皇甫謐雲:“武王五男二女。”謂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後用以表示子孫繁衍,有福氣。宋時常繪有五男二女圖於紙箋上或禮品上,以示祝福。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凡孕婦入月於初一日,父母家以銀盆或□或彩畫盆、盛粟稈一束,上文綿繡或生色帕複蓋之,上插花朵,敷羅五男二女花花樣,用盤合裝。”

    晦朔弦望

    晦朔弦望不僅是我國曆法中的名詞,而且也是我國民俗中經常出現並運用的名詞。

    月亮是繞地球運行的,地球運行到什麽方位,月亮也隨之運行。月亮每日運行十三度十分有奇,故而有盈虧之別,每月也就出現一朔一望。月初是全晦的,曆二三日則成彎形,再過四五日而見其半,又七八日即見其盈,以後則是漸漸虧缺,以至於晦。

    因為月亮是不發光的,恒借日光之反射而有所不同,才有朔望。全晦就是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之間,日月在同一經度,月亮的受光麵不能反射到地球上,就是“晦”。距離“朔”這一天體運行現狀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時,日在月後,漸見其半麵,就是“上弦”了,到了月亮處在太陽的正麵,呈一百八十度時,日月在同一經度,地球在太陽與月亮之間,月亮的受光麵完全向著地球,故而光圓,也就是“望”。離“望”七日左右,月亮距太陽呈九十度,太陽行於月亮之前,又出現了僅見月亮之半麵,就是“下弦”。再以後,距太陽逾近,乃介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上的光又處在全晦狀態,而為“朔”矣。晦也就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朔,指農曆每月初一,晦朔指農曆每月的末一天到下月的第一天。也指從天黑到天明。朔月是農曆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跟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光,這種月相叫朔,這時的月亮叫新月。朔望月是指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曆的時間。朔月指農曆每月初一,朔望指朔日和望日。

    黃道、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天球赤道圈與黃道圈相交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角度,就有了冬夏之分。

    天球上的一個大圈,就是天赤道。黃道也是天球上的一個圈,它與天赤道圈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兩個圈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傾斜交角。因此,黃道一半在天赤道以北,另一半在天赤道以南,黃道最北的一點是夏至點,最南的一點是冬至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當它在冬至前後運行到南半圈黃道上的冬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就偏南,正午時的位置就低。當太陽在夏至前後運行到北半圈黃道上的夏至點附近,太陽東升西落時就偏北,正午時的位置就高。天球赤道與地平麵相交於正東、正西兩點,隻有當太陽在每年三月廿一日前後和九月廿三日前後運行到春分點和秋分點上時,太陽才是升於正東、降於正西。夏至日是公曆六月廿二日,冬至日是公曆十二月廿二日。

    為什麽有雙中秋節而無雙春節

    1995年,在農曆的月份上出現了閏八月,所以就有了兩個中秋節。閏八月在曆法上是很少出現的,所以,我國民俗中稱“閏八月就抵閏臘月”,陝北民間所說“三年等個閏臘月”所指也是指閏八月。但實際上,閏八月也是三年等不到的,根據曆法推算,閏八月也要有七十年的時間才能碰上一次,所以,人一生是很少有機會碰上兩次這樣的閏八月的。閏八月尚且需要這麽長的時間才有一次,閏臘月和閏正月卻是從來沒有過的。這是因為我國農曆曆法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我國的農曆曆法出自夏朝,因此也稱做“夏曆”。農曆年有平年和閏年之分,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其中一個閏月。閏月大都出現在夏季,極少出現在冬季。春節恰好處於冬季,所以,閏正月的事情自從農曆以來,還從未出現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