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為,符籙始於三元,成於五德。高明的道士作靈符,能傳達氣之神功,生不可思議之效用。此種無邊法力,則屬天機,不宜外泄。書符之前,先上香跪拜,祝告天地神祇,將要禱告之事表達明白,然後擲神杯,乞賜何道妙符及何種用法。一一請示完畢,取出紙墨,正心端坐,聚精會神,將所賜神符,由上而下,一氣嗬成,口中要同時喃喃念咒。寫完後,將筆反向,全神貫注於筆端,以之由上及下撞符紙三次,然後用劍指敕符,敕時手指用力,仿佛接受神力指引一般,最後將符紙提起,繞過爐煙三次。以上方法亦可簡而化之,即在香案前跪而焚香,禱告天地,執筆疾書,口中念咒,書畢停念,即算功注圓滿。如若神符有效,尚須“謝符”。謝符之儀是,略備四果,清香、清茶,以感謝神靈保佑。

    符籙的種類很多,如:合家長壽符,青龍白虎保身符,儲財旺丁符,鎮瘟符,鎮煞萬能符,婚姻平安符,鎮夫妻不和符,鎮六畜走失符,繁榮昌盛符等等,大約有一二百種之多。但大致可將符籙分為兩大類,正如道士們所言:“一符天道之正,一避邪道之乘。”對人生有善的可稱為“善符”,害人之符則為“惡符”。《抱樸子·內符·登涉》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

    道士們都很重視符籙,將接受真師授符契圖籙稱做受符,故而,他們秘不傳外。《獨龍傳》卷二中說:“元始天王口吐洞內觀玉符授老君時,老君稽首奉承,依天儀長齋千日,東向服符”。

    符的用法有七種,一是焚而化之,二是佩而戴之,三是張而貼之,四是將符灰就水服之,五是將符灰煎服之,六是將符灰調水塗抹於身,七是將符灰置於盆中加水洗麵或沐浴。

    道家以為,符籙有神奇功用,既可以遣神役鬼,鎮魔壓邪,又可以治病求福。《抱樸子·內篇》中對“入山符”的解釋是:“上五符,皆老君入山符也。以丹書桃板上,大書其文字,令彌滿板上,以著門戶上,及四方四隅,及所道側要處,去處往處,五十步內,辟山精鬼魅。戶內梁柱皆可施安。凡人居山林及暫入山,皆可用,即眾物不敢害也。”

    符籙主要是道士所用之術。道教中以符籙來驅鬼治病為主的各派被稱為“符籙派”。東漢時期的“太平道”以及後來的“正一道”,都屬於此派。符籙派在其初始,隻不過是一種宗教手法,用以表達宗教信念。到了後來,逐漸走上了迷信的道路,被民間巫神大量使用,用這種方法來騙取錢財。

    符籙在陝北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時至今日仍很盛行。家有小兒不安或家中有人患病,都要使用符籙,一些廟會也到處散發符籙。

    咒語

    在宗教中,認為具有法力的語言就是咒語。道教中用於通神的工具除了符籙外,還有咒語。所謂“咒”,就是詛咒之意,為君神明,使之有加殃降罪於某人。春秋戰國時期,有專門詛咒與告祝的巫官。《太平經》卷五十中《神祝文第七十五》中稱:咒語為“神祝”,“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矣。人民得之,謂之神祝。”

    咒語源自古代巫術,符咒為文,口述為咒語。道士作法事時,在用符的同時口中還不停地念咒,將其作為溝通凡聖之間的橋梁。道士在為人治病、救人、護身、避邪、祈求平安以及為人禱告夫妻和順、小兒安身、孕婦催生、保胎和為六畜驅瘟等法事中,沒有不使用咒語的。

    《道藏》中有許多神咒經,種類也很多。如《太上三洞神咒》卷二中所載雷霆拓役神咒,三十六雷部總轄咒,七十二候都總咒、開旗咒、卓劍咒、巡壇咒、助威咒、用劍咒、行淨咒、變神咒、令兵咒、五雷致病咒、勘合符咒等。咒語在方術、齋醮中運用的非常多。宋元時期,咒術與存思等相結合後,形成了雷法。《元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中的雷霆咒語說:“雷大雷二雷三雷四雷五,吽吽三檁那嘔嘻唯咁嘩唎吒,急急招汝名天下知,速至速至,急急如律令。”

    道教符籙中經常以“急急如律令”一語結尾。其說法有二。漢代公文中常以“如律令”來表示如同法律命令一樣,必須迅速執行。符咒效之,也是令鬼神迅速執行之意。另一說法則是“律令”是神名,能行走如飛。“急急如律”是表示如同“律令”一樣迅速。《風土錄》中雲:“令,音伶,雷部神名,善走,用之欲其速。”《三教搜神大全》:“雷部有神名曰健兒,善走與雷相疾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