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有些地方有舉行儺儀以驅疫的習俗。河南開封崇尚“埋祟”,江蘇崇尚“跳鍾馗”,北京遍撒芝麻秸,謂之踩歲,即將祟踩死。門窗貼紅紙葫蘆以“收瘟鬼”。用鬆柏節雜柴燎院中為“燒鬆盆”,以火驅祟。傍晚,各家都把家譜、祖先像推出,設供桌,開始祭祀活動。其中祭天神最隆重,俗稱“天地供”。年夜飯後,晚輩向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則給晚輩壓歲錢。午夜後進入守歲,合家邊吃邊玩。

    除夕守歲,自古有之,是我國曆代相傳的習俗。《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據晉周處《風土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歡,祝頌完畢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南北朝時有文字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唐代有不少守歲的詩篇,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守歲》詩雲:“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孟浩然有:《除歲有懷》雲:“守歲家家應未臥,相思那得夢魂來。”又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白居易《客中守歲》詩曰:“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到了宋代,守歲之風遍行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華。”描寫的就是守歲情節。《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蘇東坡在《歲晚三首序》中說:“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為‘守歲’。”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除夕“至夜齎燭糝盆,紅映宵漢爆竹鼓吹一聲,喧嗔徹夜”。小兒女終夕博戲不寐。

    守歲的目的就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副古聯說的就是守歲。守歲之俗就是圍爐烤火。此俗還有一定的講究。要在爐火中燒些栗、楓、樟等大樹的蔸。蔸是植物的莖的基部和根,燒杆和根的俗信是“年財佬”。因杆和根是粗壯的柴即“財”,燒大柴火勢就旺,柴旺即寓意“財旺”。除夕之夜小孩們打著燈籠走家串戶以送喜賀喜,長輩們要給送喜賀喜的小孩壓歲錢。

    除夕之夜的禁忌很多,忌打掃衛生、潑灑汙水、倒垃圾和丟棄廢物。也忌惡語浪聲,不能哭鬧,不能大聲嗬斥。忌說死、破、爛、鬼等不吉利的字眼。忌打破東西,忌殺生。貼對子所剩糨糊不能留在家中,俗信以為留下來後會使人一年糊塗。沒有吃完的倭瓜要扔掉,如果留下來,就會使人在一年中窩窩囊囊。還忌把藥渣留在家中,俗信以為,將藥渣留在家中,就會讓人生病或者病不能去根。

    除夕之夜還有許多俗信。

    封門大吉。就是在除夕子時前,各家在大門口插“大門香”兩枝,用豬爪做祭品,然後點燭鳴炮,於門上貼寫有“封門大吉”字樣的紅紙,同時焚化紙馬、紙錢後,關上大門。封門後家人不能外出,有叫門者亦不得開啟,此俗之下,債主也不能登門討債。

    屠蘇酒,屠蘇是草木植物,唐代名醫孫思邈以之飾屋,稱為“屠蘇屋”。並加工為藥,每年臘月贈親友鄰居,囑以酒泡之,除夕飲用,可防瘟疫。該藥方便被稱為“屠蘇酒方”相沿成習。飲法亦有講究,須以年齡為序,最小者先飲,因少年添歲,值得慶賀,故而先飲,但老者添歲,必增衰老,後飲無妨。

    年夜飯,也有被稱做“分歲”、“年飯”的,年夜飯中必須要有年糕、餛飩,年糕以寓“年年高”,餛飩因諧音取“渾囤”之意,魚不能吃光,以表示“過年有餘”,也不能翻,否則乘船時會翻船。年夜飯必須吃水餃,意為“更歲交子”。吃棗以示春來早,吃杮餅以象征事事如意,吃杏仁以示幸福來,吃豆腐以示全家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吃長生果以示長生不老。家人外出回不來者,仍要留出席位,擺上碗筷,以象征他已到家。

    辭年,也稱做“辭歲”、“別歲”。除夕夜,人們先到尊親師長處拜祝,長者贈給幼兒裝有金銀錁飾的官製荷包或賞給壓歲錢,然後燃華燭、放鞭炮、祀祖敬神,謂之“辭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