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房梁。有俗語說:“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照房梁是點燃過年用於祭祀所剩的蠟燭,照照房梁和牆壁,以禳鎮毒蟲。其實是用蠟燭一照房梁或牆壁,就可以將剛剛蘇醒過來的蠍子、蜈蚣照得掉下來,人們將其清除掉,以達到滅害之目的,故而有了“二月二,熏蟲兒”的說法。

    剃龍頭。陝北民間稱之為“抹龍殼”。抹龍殼指的是男子剃頭禮俗,這一天,男子們都要剃頭,以寓意龍脫殼飛升天上。

    炒豆子。二月二這一天,民間有炒豆子的習俗,俗稱“炒龍豆”。所謂“龍豆”,就是一種黑色的圓形大豆,豆上有褐色的圓圈與眼珠相似,故名龍眼豆。這種豆子很少,大都以其他豆類代之。炒豆之俗由傳說而來,意在喚醒正在蟄伏的龍,讓它醒來後登天。

    陝北民間的二月二已形成了新的習俗。活動從二月初一的黃昏開始。黃昏後,人們對天地、土神、灶君行祭祀禮儀後,在院子中央點起熊熊大火,人們從火上跳過,還要將被褥、衣物在火堆上燎過,謂之“燎百病”。火勢減弱後,在火堆上烤包有豆子的黃饃饃食用,謂之“咬蠅子腦”。俗信以為,吃了烤過的黃饃饃以後,一年四季不得病。然後將已經熄滅,但還冒著煙的柴棍拋撒在上下裏川,謂之“送蚰蜒”。這一天夜幕降臨後,家家都要掛上大紅燈籠,這也是一年中最後一次掛燈。夜晚三爐香火敬奉天地神靈,不得滅熄。

    家庭祭祀結束後,“社火”開始了。白天,每戶都要向本村的風水高山,俗稱“二月二山”上送一捆柴,俗謂“財山”。臨近子夜,各家各戶都有人帶著紙,用筐或篩裝著公雞,上麵蓋上一塊布,跟著秧歌隊,敲鑼打鼓地來到山上,沒有秧歌隊的仍需敲鑼打鼓上山。到了山上後,先於財山打圓場,然後點香燒表,以祭天地。再宣讀祭文,以禱民情民願。再撒五色豆,拜五方五帝,祭風雨雷電、山神、土地等諸神,最後將火堆點燃,人們圍著大火歌舞,唱祈禱秧歌後,祭祀儀式結束,人們偃旗息鼓下山。上“二月二山”上行祭祀禮儀因每家都帶著公雞上山,因此又被稱做“公雞會”。

    下山後,還有幾項禮俗活動。一是人們宰殺公雞,煮米飯食用,以歡慶龍抬頭。二是打龍眼紙,各家各戶將麻紙匯集到一起,來到碾子這個“青龍”神位前,將紙放在碾盤上,一人拿紙打,一人拿碾夾子,挨至村中第一隻公雞報曉時打下。因紙釘是一個圓筒狀的物品,裏麵垂一根方形鐵釘,其形如“眼”,又是用“青龍”的夾子打下的,故名“龍眼紙”。打完後,將紙放在碾夾子上,以承受“龍氣”。有的是在自家的門檻上打紙,然後放在碾夾上。龍眼紙打好後帶回家中,用錐子釘在窗肩畔上備用。民間迷信以為,家中有小孩患了眼疾、耳疾或者大人小孩患了無名腫頭時,取一張龍眼紙揩擦後就會痊愈。三是在準備雞肉宴時還要蒸十二個軟糜子窩窩,編號放好,過一會後對其進行觀察,俗信以為,哪個窩窩中所集的水分大,哪個月份的雨水就多。

    二月二以後,莊農開始了。

    農曆二月初三日是民間舉辦“文昌會”的日子。古時,人們祭祀文昌星君,是求取功名之舉,全國各地均很流行。文昌星乃是上天星宿,一名文曲星。《晉書·天文誌》載:文昌六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祿,五曰司令,六曰司寇。民間素將文人騷客、飽學儒生視做文曲星下凡。元仁宗延佑三年,封道教主管功名利祿之梓潼神為“輔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此後稱為“文昌帝君”。相傳,夏曆二月初三日為“梓潼帝君”誕壽,城鄉均往廟祠舉辦文昌會,書役、鄉民演劇慶賀。文昌會始於四川,後傳到全國各地。據四川《鹽亭縣誌》載:“三日,都人士女集賜紫山,作會賽神,並祈子嗣。有打兒崖悅果戲,擲中者為得子。男子雜遝,越宵方散,近似桑中之俗,不能禁也。”《南溪縣誌》雲:“三日祀文昌,縣鎮村塾,各醵金宴會。彭山一帶於該日,庠士慶祝,師儒,官吏相聚飲福。納溪地區是日,各村塾俱宴會。”

    陝北民間的文昌會在舊時很盛行,據《延安府誌》載:延長、宜川一帶文人尤其重視此節。今白雲山在文昌閣每年有“賽詩會”。

    二月二春龍節

    相傳,農曆二月初二是司天河掌雲雨的龍王重新抬頭掌事的日子,因為此節在春天,又是龍的節日,所以稱做“春龍節”。

    相傳,武則天篡奪了唐朝政權,自立國號,當上皇帝以後,惹怒了玉皇大帝,便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給人間降雨。不久,莊稼枯死了,人們吃不上,忍饑挨餓,哭天喊地。司管天河的龍王——玉龍,因聽到人間的哭聲,不忍心斷了人間生路,便違抗玉帝聖旨,喝足了天河之水,張開大口,噴灑到人間。一場好雨,轉眼間,地上有了生機,河盈溝滿,莊稼茂盛,人心歡暢。但是,玉龍的做法激怒了玉皇大帝,他下旨將玉龍打下凡界,壓在一座山下,並立碑以誌:“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登靈霄間,金豆開花方可歸。”人們為了拯救玉龍,報答他的救命之恩,便四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一,正逢趕集時,一個老太太不小心,把一袋金黃的玉米撒了一地。人們看見了猛然醒悟過來。“這不是金豆嗎?炒炒不就開花了嗎?”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第二天,也就是二月初二這天,家家都炒玉米花,把玉米花用簸箕盛著,供到院子裏,擺好桌子,點上香,玉龍抬頭看見了,便大聲向看守他的太白金星喊道:“金豆開花了,還不放我回去!”太白金星將拂塵一收,大山化為烏有,玉龍重回靈霄。人們為了紀念給民間帶來春雨的玉龍,就把玉龍重回天界的二月初二這天定為春龍節,並在這一天,家家炒玉米花,還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以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其實,二月初二左右,正值驚蟄、春分節氣,有農諺雲:“驚蟄龍抬頭,春分龍登天。”從二月二以後,降水就會逐漸增多起,這應該是春龍節這一習俗的意義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