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夜的傳說

    除夕守夜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天神對人是很慈善的,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天門大開,人間所有的石頭瓦塊都可以變成金銀。不過,人們隻有把撿來的石頭瓦塊放在家裏,等到天亮以後再打開房門,這些石塊才能最終變成財寶。就在那時候,有一對兄弟對此事早有耳聞,但從未遇到過。有一年的除夕之夜,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各自坐在屋裏,等候天門打開。哥哥太貪心了,事先把一大堆石頭搬到自己家門口,而弟弟則是靜靜地呆在屋裏等著天門打開。三更天時分,天門就要開了,所有的石頭瓦塊就要變成金銀了。哥哥欣喜若狂,使出渾身解數,堆了一屋子的石頭等著變成金銀。弟弟也很驚喜,但隻是按規矩搬了一筐石頭放在自家屋裏,關上門等著天亮。天門開了,石頭變成了金銀,哥哥有一種抵製不住的感覺,想要炫耀一番,終於沒有等到天亮,就迫不及待地打開房門。一眨眼的工夫,金銀又成了石塊,哥哥癱軟在地上,再也起不來了,而弟弟卻一直等到天亮以後才打開房門,滿筐的金銀照得人眼花繚亂。後來,天神發現人間像哥哥一樣嗜財如命的人越來越多,一氣之下,將天門緊緊關閉,再也不開了。但人們總還祈盼著能夠得到天神的憐憫,再次打開天門,於三更時分從外麵搬回石頭,變成金銀。可是,這種事情再也沒有出現過,久而久之,這種祈盼便被逐漸演化成為一種風俗,即“守夜”。

    年畫

    年畫是伴隨著我國過年習俗而誕生的,顧名思義,就是在過年的時候張貼的畫。年畫來源於“門神”。我國人民張貼年畫的習俗主要是為了消災納福、鎮妖避邪,同時也有增加喜慶氣氛的效果。早在漢代,各地就有了貼畫於門上或直接繪畫於門上的習俗。到了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就曾畫過“鍾馗捉鬼”的門畫,以圖避邪。宋代又出現了彩版年畫,時稱“紙畫”。年畫到了清代中葉更為流行。一般年畫都用木板水印製作,所以又稱為“木板年畫”。

    年畫的畫麵多寓意喜慶,祝福新年,色彩明亮,線條簡單,場麵歡快、熱鬧,如“五穀豐登”、“春牛圖”、“娃娃戲魚”、“大慶豐收圖”、“農家忙”等。年畫在形式上又分為門畫、灶畫、連幅、單幅、鬥方、橫披等。

    年畫產區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廣東仙山、福建泉州、河南朱仙鎮、陝西鳳翔等地。陝北年畫大都來源於鳳翔,新中國成立以後有楊柳青、綿竹年畫流入本地。最受陝北人民喜愛的年畫主要是“天官賜福”、“壽星圖”、“娃娃戲鯉魚”、“富貴牡丹圖”、“春牛圖”等。

    窗花(延安剪紙)

    剪紙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曆史悠久。早在漢代,人們就在絹、金銀箱、皮革等質地很薄的材料上進行剪刻藝術的創作。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以纖維為材料的真正剪紙。到了唐代,剪紙更為盛行。剪紙的內容極為豐富。從各種花草、鳥獸到人物故事都可以作為剪紙的創作題材,以此來反映當地的民俗民風。每逢過年,民間大都在窗戶上或門框上張貼各種象征喜慶吉祥的剪紙,以增添節日氣氛。剪紙從用途上可分為窗花、牆花、門箋、頂棚花、燈籠花、喜慶花、衣飾繡樣、純供欣賞的各種圖案等種類。其中衣飾繡樣的剪紙在農村普遍用於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衣袖花、圍裙花等。從表現形式上,剪紙可以分為折疊剪紙、單色剪紙、分色剪紙、襯色剪紙、拚色剪紙、點色剪紙、勾畫剪紙、木印剪紙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