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桃符”或“門貼”是需要年年更換,歲歲變新的。到了五代時期,後蜀的孟昶特別喜歡“桃符”,所以在桃木板上題寫聯語,以表示對桃符的鍾情。有一次,他命翰林學士辛寅遜題寫桃木板時,覺得辛所題詞欠佳,便親自寫了一副聯語,即:“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考證,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副合格對聯。但這時的對聯,仍然寫在木板上,被稱做“桃符聯句”。在宋以前,桃符上一般隻畫神像,很少有聯語,但也有題者,如五代的孟昶。宋以後人們普遍開始在桃符板上題寫聯句。此後,在春節期間貼春聯逐漸成為民間的一種習慣,不僅春節貼,而且每逢吉日喜事時,都要在門上、建築物的楹柱上貼。因此,又將對聯稱做“楹聯”。將對聯正式命名為“春聯”是在使用紅紙書寫對聯的時候才有的,始於明太祖。據說,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喜歡春聯,他不但傳旨下去,讓人們於除夕之際在門上加貼春聯,還經常向大臣們賞賜春聯,並微服出巡,到民間去觀賞春聯。陳雲瞻在《簪雲樓雜話》中雲:“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之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觀。”由於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以後,貼春聯便成為一種習俗流傳至今。

    對聯是由上、下聯和橫披組成的,每聯三字以上,多則可達五百餘字,甚至上千字。上下聯的字數均等,講究對仗,意義相類。聯語內容應根據主人的身份而各異。一般人家常用的有如“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迎新春”;“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等。門楣上多貼“春”字或“福”字。聯紙為紅色。但廟宇用黃色,守孝人家則是男藍女黃,清代宮廷用白宣,四周鑲邊,外藍內紅。

    春聯源於古代的桃符是來自一則傳說。相傳,遠古時期,度朔山上有桃林,林中有棵大桃樹,樹下青石屋內住著神荼、鬱壘兩兄弟。此山附近有個野王子,經常危害百姓,他聽說度朔山的仙桃吃後能成仙,便派人傳令兩兄弟獻出仙桃被拒絕後,野王子親率三百餘人前來刁難,又被打敗。於是他讓部下扮成惡鬼恐嚇兩兄弟,均被兩兄弟捆住喂了老虎。兩兄弟去世後上了天庭,天帝命他倆專門懲治鬼魅,連他們種過的桃樹也能驅鬼避邪。此後,人們便在節日期間削製兩片桃木,畫神荼、鬱壘與虎,掛於門的兩側。這便是桃符的由來。

    貼“福”字

    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又雲:“士庶不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祖宗。”其中所說的“貼春牌”就是今天在紙上寫的“福”字。福在古書裏有很多解釋,如“祐也、休也、祥也”。它們的含義都是“長命富貴”、“吉祥如意”。不過,一般的老百姓則認為“平安”就是“福”。《韓非子》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福就是富貴加長壽,所以,在過去的春聯中,福字總與長壽聯係在一起。在這一思想理念的影響下,後人對貼福字習俗上有了很多改進,有的在福字上加了各式圖案,或是壽星,或是壽桃,或是鯉魚跳龍門,也有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的福字。另外,民間還有將福字倒貼的習俗,目的是為了讓人家說“福倒(到)了”的吉祥語,而不是錯貼。不過,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正貼著好,因為正貼可以寓意為正在享福,也就是順著,福順則人的運氣就順,運氣順則能享福。稱“貼福”是因“貼”與“甜”諧音,所以,貼福也就寓意著甜福,就是甜甜蜜蜜地正在享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