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被人們捉回家後,失去了以往的自由,便將河神給人出主意、幫人捉它的仇恨記在心頭。因此,每當驢過河的時候,都要給河神頭上澆上一泡尿,以泄心中之憤恨。說來也怪,若有一群驢過河,有一頭驢在河中尿尿,其他的驢也跟著尿。所以,陝北民間有諺雲:“一驢尿尿百驢尿,百驢尿尿惹得人也尿。”

    陝北民間對驢的說法很多,都是一些貶損之辭,大概與這一傳說有一定的聯係。民間一般將牛、馬、雞、狗、鴨等稱為“家畜”、“家禽”,而將驢稱為“牲口”。有的更稱為“鬼驢”、“鬼毛驢”。稱其為“鬼驢”則另有說法。人們若在夜晚牽驢行走時會招來“鬼”,所以人們將鬼與驢聯係起來稱為“鬼驢”。大概是根據這一傳說,驢到了凡間後的一段時間像鬼一樣沒有定所,在山野裏與鬼相伴,雖然以後被人家養,但它與鬼的情感還沒有割斷,仍有交往,以致到了夜晚,鬼會找它會友的。在此傳說中,“牲口”是河神命名的。但人們大都是將其用在亂倫上,牛、馬等家畜,母子不配,驢卻無此顧忌。所以,陝北民間將那些道德敗壞、有亂倫行為的人亦稱做“牲口”。人們將驢的特性延伸到社會中,用來形容某些事物。比如,毛驢在做碾磨以後很是乏困,為了減輕疲勞,驢會仰頭大叫,人們便將這一現象與傳說故事相聯係,說驢感到很委屈,它來人間後什麽活都讓它幹,驢的大叫是在“告天”。驢是被天地最大的神玉皇大帝發配下來的,它能告倒天嗎?人們又將這一思維方式用在某些無權無勢的人告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的身上,說:“你是毛驢告天了,告不倒!”也有將此話用在那些做了壞事反而到處告狀的人身上說,你到哪裏去告都是沒有用的。又有說法,“賊漢賭咒驢放屁”,其意是說,賊所賭之咒如同驢放屁一樣,沒有用。因為賭咒在民間是很少用的,一旦賭了,就會有神靈明鑒,驢放屁則是常見的事,二者不能同日而語。另有將那些說話不算數的人稱做“嘴上繃了個驢軸棍”。驢屁股後麵繃一根軸棍,在上坡時,由於軸棍緊繃的作用,驢在不停地放屁,所以人們用此來形容說話不算數的人。

    總之,陝北民間對驢的說法很多,都是用在不合規矩上,如:一些練功的人練得不好,就會被人說成是“驢撒歡”;把放高利貸說成是“驢打滾”;形容人做事沒準,就說“瞎驢碰草垛”等等。

    二百五

    “二百五”一詞被民間廣泛使用,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做事愣頭愣腦,沒有規矩的人。這一詞匯的出現與我國曆史上一位名人有關。

    相傳,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名叫蘇秦,他生性聰明,才華出眾,能言善辯,胸懷文韜武略,因而深得齊王的厚愛,被封為齊國的宰相。在當時的諸侯國中,齊、秦兩國的實力最強。秦國為了吞並周邊小國,采取了交好齊國的戰略方針,主動呈書於齊王,以說服齊王與之並稱東、西二帝。不料,秦王的這一陰謀被蘇秦看穿了,他極力勸諫齊王不要稱帝,以免引火燒身,成為眾矢之的。齊王采納了蘇秦的主張,沒有稱帝。接著,蘇秦以秦王稱帝、企圖吞並六國為由,遊說六國國君,以實現他所主張的合縱抗秦的戰略目標。蘇秦的遊說成功了,他身佩六國帥印,舉兵伐秦,迫使秦王放棄了稱帝思想,還退出了韓、魏兩國被秦國已經占領的部分土地,由此而名震天下,成為六國聯盟的宰相,更加受到齊王的信任。也正因為此,秦王對蘇秦恨之入骨,想盡千方百計,收買刺客,要置蘇秦於死地,以掃清霸業路上的障礙。

    在合縱抗秦取得勝利後不久,蘇秦在齊國境內的一次出巡中突然被刺客暗殺。消息傳到齊國國都後,齊王悲痛萬分,發誓一定要為蘇秦報此仇恨。可是,連連派出的偵探們都沒有查出刺客的下落,齊王感到有些茫然。此時,有位大臣向齊王獻了一計,齊王聽後,當下便采納了。

    第二天,齊國都城的城門上高懸著蘇秦的人頭,人頭旁邊還貼著一張榜文,榜文曰:“查蘇秦之來曆,乃燕王之內奸,佩六國之帥印,圖謀而反。今有勇士弑之,實乃為國立功,持功來報者,將賞黃金千兩。”人們看了榜文,望著人頭,議論紛紛,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齊國上下。

    榜文貼出後的三四月內,便有四條壯漢先後來到皇宮門前報功。一位是農夫,一個是石匠,一個是屠夫,還有一位是破落商人。他們四人都自稱蘇秦是由自己親手所殺,要領取千兩黃金。齊王聞報後,命皇差將四人一齊帶上金殿,對他們逐個詢問情由。四人回答如出一轍,都說自己是真正的刺客。齊王聽罷,大為不悅,當殿斥之曰:“你們四人並不相識,也就不可能合夥同謀,你們當中必然有詐者。我奉勸諸位,還是實事求是地說了,不要冒充。蘇秦究竟是你們其中哪個殺的,如實告訴本王。”齊王話音剛落,隻見四位壯漢同時跪倒在地,麵對齊王慷慨起誓,都說自己是刺殺蘇秦的英雄。齊王見狀,扭轉話題說:“好了,既然你們四人都是刺客,千兩黃金也隻好由你們四人平分了。我且問你們,你們每人該得多少?”四人異口同聲地回答說:“二百五!”齊王聽到這裏,頓時大怒,拍案吼道:“來人,快將這四個‘二百五’給我推出斬首示眾!”刀斧手們得令行刑,四個“二百五”很快人頭落地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