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赫”姓的由來

    我國姓氏中“赫”姓很少,在漢族人群中就更少了,可陝北就有“赫”姓的漢人,提起由來,這要從窮凶極惡的赫連勃勃說起。

    赫連勃勃是十六國時期夏政權的建立者,於公元407—425年期間在位。字屈子或屬之。赫連勃勃的祖上本是匈奴民族中鐵弗部,或稱做“鐵伐氏”,是匈奴姓氏之一,俗稱“鐵弗匈奴”,是匈奴南單於的苗裔。因為南單於曾經娶過漢室宗女為妻,他們不忘劉漢政權是他們的“外家”,故而其子孫們又都改為姓劉。到了西晉時期,劉虎又有思源之心,改劉姓為鐵弗氏。《魏書》卷九十五雲:北人謂胡父(匈奴父)鮮卑母為“鐵弗”,因以為號。這支匈奴人後來居住在新興郡慮箎縣(今山西五台縣北)之北,相繼依附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燕等政權。赫連勃勃的父親,名叫劉衛辰,曾經歸附於前秦苻堅,為西單於,都攝河西諸部落,久居於塞內。後來被北魏政權的拓跋珪所殺。劉衛辰被殺後,其子赫連勃勃投奔到後秦姚光那裏,任安北將軍、五原公,統三交(今陝西榆林西)五部鮮卑等二萬餘落,鎮守朔方(今內蒙古杭錦旗北)。後秦弘始九年(407),他擁兵自立,稱做大夏天王,大單於,國號大夏,建元龍升,設置百官。後以流動遊擊的戰術蠶食了後秦,定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北白城子),改姓赫連。赫連的意思是徽赫與天連,築統萬城之意是其自稱將統一天下,君臨萬邦。由此可見赫連勃勃狼子野心,狂妄之極。後有漢人王買德被赫連勃勃用為軍師,在他的協助下,兵勢更盛。劉裕北伐滅後秦時,赫連乘機將嶺北之地占去。鳳翔六年(418)攻入長安,消滅了東晉留守在關中的軍隊,於灞上稱帝,改稱昌武。

    赫連勃勃生性極其殘暴,每次戰爭結束後,都要將降卒活埋。或者將頭砍下,堆積成大堆,號曰“髑髏台”。鳳翔元年築統萬城時征調了胡漢各族百姓十萬餘人,以蒸土為牆,牆高六丈餘,基厚三十步,上寬亦有七步。牆體呈灰白色,其堅可以礪刀斧。城牆築好後,用鐵錐刺土,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並築者。命工匠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又造百煉鋼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複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獸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於宮殿之前。凡殺工匠數千,以是器物莫不精麗。

    赫連勃勃性凶暴好殺,無順守之規。常居城上,置弓箭於側,有所嫌忿,便手自殺之。群臣忤視者毀其目,笑者決其唇,諫者謂之誹謗,先截其舌而後斬之。因此,在其統治下,胡漢百姓憂愁慘苦,無以聊生。

    赫連勃勃攻入長安以後,以長安為南都,定都統萬城,又改元真興,刻石都南,頌其功德,名其南門曰朝宋門,東門曰招魏門,西門曰服涼門,北門曰平朔門。在位十八年。承光三年(427),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攻取了統萬城,此後於此置統萬鎮。自北魏後期到唐代中葉,曾經是夏州的治所。唐末,又成為定南軍節度使的治所。在這期間,統萬城一直被黨項拓跋氏世居。北宋初期,為了遏製黨項羌族勢力的發展,於淳化五年(994)摧毀,從此,統萬城埋沒在黃沙之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