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與貂蟬

    陝北民間自古就有“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的民諺。其中,米脂的婆姨是指貂蟬,綏德的漢是指呂布,他們二人就是米脂女人和綏德男人的形象代表。

    貂蟬在正史中沒有記載,僅在《三國演義》中有很少的描述,但民間傳說卻很多,也說的很“真實”,都說她是米脂城裏人。呂布在正史中有記載,《三國誌》和《後漢書》中都說他是五原郡九原縣人,沒有提他是陝北人。但民間卻說他是綏德人,這一說法也在全國比較流行,並有普遍認同的趨勢。

    《三國誌·呂布傳》雲:“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後漢書·呂布傳》雲:“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並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甚見親待。”

    依這兩部正史來看,呂布是五原郡九原縣人。五原郡九原縣在什麽地方?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雲:五原郡是戰國時期設置的行政單位,治所在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的九原縣,後又廢其置。到了西漢元朔二年(前127)重新置郡,東漢末年廢。五原郡也另有其置,西魏時期曾將大興郡改名為五原郡,治所在今陝西省的定邊縣。隋開皇三年(583)廢其置,唐天寶元年(742)複置,乾元元年(758)改為鹽州。在隋唐時期曾將大興縣改置五原縣,治所在今陝西定邊縣。西漢元朔年間所置之五原郡,境轄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拉特、準格爾等旗。

    九原縣為秦時所置。治所在今包頭市西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河套及其以東至包頭市和黃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三國時廢置,隋朝時曾在這裏置五原縣,後廢。唐永徽四年(653)複置,後廢。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在山西忻縣曾置五原縣,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

    根據以上五原郡九原縣的廢置情況來看,在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均已廢置,呂布所處的東漢末年到三國的這一時期,正是廢其郡縣的時期,而《三國誌》和《後漢書》仍以其置言呂布之籍貫,令人有些費解。

    據《三國誌》和《後漢書》所雲:呂布善騎射,號為飛將。靈帝時,為並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後來被董卓引誘將丁原殺後歸順董卓遂擔任了騎都尉,與董卓誓為父子,護衛董卓的起居行止。繼而遷升中郎將,封都亭侯。後來因為失去董卓的歡心,幾乎被殺。又因與董卓之婢私通,內心有些不安,初平三年(192)與司徒王允合謀將董卓殺掉,任奮威將軍,封溫侯。殺死董卓後,呂布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氾打敗,先後投袁術、張揚、袁紹等人。後自號徐州牧,並連年與袁紹、劉備、曹操混戰。建安三年(198),呂布討伐劉備於沛下(今江蘇沛縣),劉備向曹操求救,曹操遂率兵圍呂布於下邳,三月而不能克。曹操采用荀攸、郭嘉之計,決沂、泗水以灌城。呂布雖然勇猛卻少有謀略,致使眾將離心。部將侯成、宋憲執陳宮,高順降曹。呂布得知這一情況後,登白乙門樓(下邳城南門)觀望,見曹軍攻勢猛烈,乃下樓投降。曹操想留呂布於軍中,劉備卻說出了呂布與丁建陽(即丁原)、董卓的事來,說呂布反複無情,曹操聽後,將呂布處斬。

    貂蟬在《三國誌》和《後漢書》中沒有任何記載。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回中出現,出現得也很突然。其中雲:“乃府中歌伎貂蟬也,其女自幼選入府中,教以歌舞,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允以親女待之。”第九回中雲:“呂布至郿鄔,先取了貂蟬,呂布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第十九回中雲:“布妻嚴氏言說:‘……妾昔在長安已為將軍所棄,幸賴龐舒私藏妾身,再得與將軍相聚,孰知今又棄妾而去乎。將軍前程萬裏,孰勿以妾為念。’言罷痛哭,布聞言愁悶不決,入告貂蟬。貂蟬曰:‘將軍與妾作主,勿輕身自出。’布曰:‘汝無憂慮,吾有畫戟,赤兔馬,誰敢近我。’乃出謂宮曰:‘操軍糧至者,詐也,操多詭計,吾未敢動。’……隻同嚴氏、貂蟬飲酒解悶。”第二十回中雲:操命人將呂布妻女載回許都。此後,貂蟬再未出現過。

    《三國誌》中說:“布與卓侍婢私通”,而未言侍婢姓名。《後漢書》中則言:“卓又使布守中國,而私與傅婢情通。”此處言呂布是與董卓的一名姓傅的侍女私通,未說名誰。《三國演義》中卻說是與貂蟬私通,但沒有姓。可見,呂布與董卓的侍婢私通是事實,這位侍婢姓傅。王允府中的是貂蟬。綜合正史和演義,應當說與呂布私通的這位董卓的侍女姓傅或是不知姓的,應該是名叫貂蟬的女子。

    從《三國演義》來看,作者羅貫中為這位女子取名“貂蟬”,這是為何?據《漢書·燕刺王劉旦傳》雲:“旦遂招來郡國奸人,賦斂銅鐵作甲兵,數閱其騎材官卒,建旌旗鼓車、旌頭先區攴、郎中侍從者著貂羽,黃金附蟬,皆號侍中。”顏師古注雲:“貂羽以貂尾為冠之羽也……貂羽附蟬,天子侍中之飾,王偕為之。”《後漢書·輿服誌下》中雲:“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又雲:“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應劭在《漢官》一書中曰:“說者以金取堅剛,百煉不耗。”蟬居高飲絜,口在掖下,貂內勁捍而外溫潤。此因物生意也。因此有了貂蟬的說法,也就是貂尾和附蟬。古代官員們都以貂尾為冠飾。《晉書·趙王倫傳》中雲:“奴卒斯役亦加以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坐。”這種貂蟬冠延續了很久,而且也很被人看重。《南史·江淹傳》中就雲:“初,淹年十三歲,時孤貧,常采薪以養母,曾於樵所得貂蟬一具,將鬻以供養。其母曰:‘此故汝之休征也,汝才行若此,豈常貧賤也,可留待得侍中著之’。”宋代辛棄疾在《水調歌頭》一詞中亦雲:“頭上貂蟬貴客,花外麒麟高塚,人世竟誰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