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社會的統一最早體現在原始文化中,原始文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宗教文化,因為原始社會的一切文化活動就是宗教活動,其社會製度就是一種宗教製度。原始氏族社會依靠共同的宗教信仰維係本氏族的生存和發展,所以,原始宗教在原始社會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

    宗教作為文化形態與其他社會形態,如政治、經濟、道德、藝術、科學、法學、哲學等,既有聯係又有區別,構成邊緣又疊合或交叉互滲的複雜關係。它們有界定文化的某些共性,卻又保持著各自獨立的特性。宗教與這些文化領域不屬於同一文化層次,而是處在更抽象、更超越的地位,但宗教是包羅萬象的。由於宗教與文化同源,甚至是一些文化的淵源,而且影響著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因此,它是人類文化曆史的產物。

    當人們的思維理念和文化水平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後,就會將宗教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生活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個人思想和群體傳統風俗與信仰,形成民間宗教和習俗,滲透到民間的各個方麵,在民間社會中廣泛流行和傳播,進一步發展民間文化,最終與宗教文化和官方文化並存,形成獨立的文化體係。

    當原始宗教發展到“河洛文化”時期,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將“河圖”稱為“先天本體宇宙圖”,或叫“廣義宇宙圖”,也叫“先天八卦”。以“天生地成”、“地生天成”的演算法則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生衍過程;將“洛書”稱為“後天宇宙圖”,或稱“狹義宇宙圖”,也叫“後天八卦”,以方位運行來演算相生相克,以順自然規律。先天八卦主“生”,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養殖種植、冶煉金屬等生態、生產方麵的事務都是由先天八卦來演算的。後天八卦主“克”,人的祭祀活動、婚喪嫁娶、修造營為等事務都是由後天八卦來演算的。

    “河圖”與“洛書”是我國最古老的術數規則,它是揭示宇宙奧秘的樸素方法。從“河圖”到“洛書”之間又出現了神農時期的《連山易》和黃帝時期的《歸藏易》,在後來的周文王時期又出現了《周易》,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國特有的八卦理論,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基礎,《周易》又以其論述天人之道的哲學思想成為我國哲學的主題思想,一直影響著我國哲學史和文化史的進程,以至後人將中國文化亦稱為“河洛文化”。

    祖國傳統文化從人們一開始以認識自然為目的創始的“萬物有靈論”到“河洛文化”和“三易文化”的發展中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神秘與深邃的特點,在其影響下,形成的民間文化必然要打上其深深的曆史印記,朝著自己的文化方向發展。

    傳統文化是在民族國家製度建立以後逐漸形成的,受到宗教思想的極大影響。

    從商周以來,我國已經形成了以“敬天法祖”為核心信仰的宗教內容,這為儒教的形成和儒教信仰打下了基礎。在經曆了曆代社會的改造充實後使這一信仰更加完善,最終成為儒教的核心內容和核心信仰。

    儒教是我國古代國家所信奉的以儒家學說為思想基礎的宗教,它是傳統宗教信仰和儒家學說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儒教信奉“天”。天、上帝、理,是儒教同實異名的概念。儒教認為,天地人之間都應遵照天的意念,天意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地上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社會秩序和諧的前提就是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的社會地位所確定的名分盡自己的社會職能,用這樣的思想來約束每個社會成員,也稱為“名教”。名教中的名分以最重要的君臣、父子、夫婦三組關係中的君、父、夫處於統治的、支配的地位;臣、子、婦處於被統治的、被支配的地位。後者必須服從前者,這樣的原則被稱為“三綱”。與“三綱”相配、相輔的仁、義、禮、智、信五條道德規範被為“五常”。三綱、五常原則中最重要的是君臣、父子。君臣關係中的根本原則是“忠”,父子關係中的根本原則是“孝”。儒教認為,一個能夠盡孝的人決不會犯上作亂,因此,孝也成為治國的重要原則。儒教認為,三綱、五常是天意的表現。因此,遵守這些原則會受到天的表彰和庇護,反之,會受到天的批評和責罰。天對君主的批評和表揚一般是通過降災異或降祥瑞來表達的,最嚴厲的責罰是讓一個王朝傾覆。儒教認為,人間君主的善惡一定會引起天的反應,被稱為“天人感應”。天對一般民眾的賞賜是讓他能夠富貴長壽和子孫眾多,責罰是讓他貧賤夭折和子孫斷絕,被稱做“天道報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