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姆林宮,斯大林的辦公室裏。

    斯大林的眼睛正盯著牆上標有紅藍箭頭的斯大林格勒地圖。頓河彎曲部已落入德軍手裏,德國人正從南、北和西北麵向斯大林格勒市區逼近。斯大林格勒情況越來越糟糕。突然,辦公室的門輕輕響了一下,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走了進來。

    “丘吉爾來了,他要與我們商討對付希特勒的計劃。”莫洛托夫語調有些激動地說。

    “是嗎?那就太好了。”斯大林有點不敢相信這一消息,陰沉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自蘇德戰爭爆發後,希特勒把大部分軍隊投入到東方,在歐洲隻維持著30個師。

    1941年7月,斯大林致函丘吉爾,希望英國在歐洲開辟對德作戰第二戰場,使德軍在兩條戰線作戰。丘吉爾則稱,目前在西歐登陸,“意味著流血與失敗”。

    珍珠港事件後,英、美、蘇三國結成戰時同盟。美國參謀總部的將軍們發現,盟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登陸,從軍事上看,是“直搗德國心髒的一條捷徑”。為此他們製訂了在歐洲大規模登陸方案,並鼓動丘吉爾同意這一代號為“大鐵錘”的計劃。

    1942年5月,莫洛托夫和伊薩伊夫少將應美、英兩國政府邀請先後訪問倫敦、華盛頓,蘇聯與美、英兩國簽署《互相援助議定書》和《同盟條約》。應蘇方要求,美、英、蘇三國公報宣布,“會談中就1942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這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達成了圓滿協議。”

    公報發表,激起強烈反響。英國《泰晤士報》於1942年6月12日聲稱:“英蘇友誼和合作已經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同一天,《每日電訊報》寫道:“由美國和英聯邦根據該條約規定的方針同蘇聯采取一致的行動,歐洲可以指望出現一個100年來最為安全的時期,全世界也可能會進入一種最為幸福的秩序。”

    美國報紙也一致歡呼三國結盟,《紐約時報》6月12日評論道,這將“預示著力量均衡的一次根本變化,這對歐洲的未來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莫斯科,浴血奮戰的蘇聯人從西方盟國身上看到了贏得戰爭的曙光。《真理報》6月20日宣稱,條約是“投進敵人營壘裏的一顆炸彈”。當莫洛托夫圓滿結束對英、美兩國的訪問,在莫斯科機場走下飛機時,他發現人民已把他當做凱旋英雄來迎接。

    7月18日至25日,羅斯福總統的代表霍普金斯、馬歇爾上將、金上將在倫敦與英國軍政界要人進行了會談。會議幾經周折,在丘吉爾首相的不斷努力下,美、英雙方最終形成共識,準備在年底前實施代號“火炬”的北非登陸作戰計劃。

    8月12日,丘吉爾飛赴莫斯科。一路上,他想得很多。十月革命勝利後,他曾多次參與策劃組織對新生的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幹涉,在希特勒上台之前,他一直視蘇聯為英國的死敵;如今,希特勒發動的戰爭把蘇聯變成了英國的盟友;自蘇德戰爭爆發後,在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上,他與斯大林一直有矛盾……他深知,自己這次赴蘇的使命是艱巨的,能否成功,他沒有把握。

    丘吉爾到達莫斯科後,當天晚上就與斯大林進行了會談。會談最初兩小時的氣氛陰鬱沉悶。丘吉爾一開始就提出第二戰場問題來。他說:“我願坦率地說,也希望聽取斯大林先生的意見,若不是為了可以討論現實問題,我也不會來莫斯科。正如你們所知道的,英、美兩國正準備在1943年進行一次規模很大的軍事行動,並計劃100萬美軍在明年春季到達聯合王國的集結地點。不過,我認為,這個計劃對今年的蘇德戰場是毫無幫助的。而且當我們明年實施這一計劃時,德國在西歐可能會有一支更強大的陸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