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兩代人的心理狀態不同。上一代人由於經曆的事情比較多,看問題更深刻、透徹一些,所以在處理問題時一般比較冷靜,重視人生的經驗和教訓。但有時由於過分受傳統觀念、封建意識的束縛,比較保守,因循守舊等。還有一些父母由於受封建思想的影響,要求子女無條件地服從自己,比較專斷。而年輕一代,可以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未來有著遠大的理想,有著美好的憧憬,反應靈活,容易接受新鮮事物,適應環境的能力強。他們敢於打破陳規陋習,但是由於經驗不足,處理問題時往往會有些片麵。

    (4)上一代人望子成龍,恨鐵不成鋼,要求既高又嚴,總喜歡年輕人規矩、聽話、順從;而下一代人感到上一代人的要求過高過嚴,力不從心,總希望家長給以平等和尊重。

    所以,對於代溝,我們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看法:

    首先,承認父母與子女之間存在的代溝,要認識到它並不是一件壞事,我們不應該排斥它,而應該歡迎它。其次,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與父母的想法不一樣,說明我們更加獨立了,更加成熟了。代溝是活力的表現,是社會進步的標誌。如果我們的想法都和父母一樣,與父母保持一致,那麽我們的思想也會慢慢變得僵化,我們也會固步自封。

    再次,應該正確地看待代溝,正視代溝的存在,在與父母產生分歧、發生爭執時,要自覺地意識到雙方的矛盾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因,從心底諒解父母,並改正自己的毛病。

    那麽,如何來解決代溝問題呢?

    代溝雖不能消除,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縮小。縮小代溝的最佳方式就是與父母進行思想溝通與交流。良好的溝通是減少父母與子女之間差距或消除誤會的有效方法,它就像一座橋,架在父母與子女之間。一方麵我們可以從父母那裏得到一些社會經驗,另一方麵,也可以讓父母更加了解我們的想法。另外,采取折衷和並存的方法,這就要求兩代人都做出讓步,各取所長,各棄其短。

    所以,當你和你的父母有了代溝時,不必苦惱。打開心扉,讓父母走進來,了解自己,明白自己。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代溝”,你會發現“代溝”中容納著多少清新、智慧、融洽、和諧與天倫之樂!

    16.父母的嘮叨是一首溫暖的歌

    也許是老了,也許是到了更年期,父母越來越愛嘮叨了。有時給我帶來許多煩惱,有時又給我帶來一絲溫馨。“別看電視了,都什麽時候了?明天就期中考試,還在這呆著,真是無藥可救了!”聽了媽媽的話,我立刻起身把電視關掉,跑進書房,翹起椅子,噘起小嘴,發出怪聲,雖眼看著書,卻心不在焉。這時媽媽走進屋,看到我這副模樣,又訓開了:“你看人家孩子,多上進,人家把學習當樂趣,再看你,一學習就像抽筋扒骨似的,明天都快考試了,你還在這玩,不好好學,別人不知現在怎麽學呢……”聽了媽媽的長篇大論我就想發作,但是自古忠孝(忠於自己,孝順父母)不能兩全,最後我決定選擇孝,對於老媽的嘮叨,我隻好忍氣吞聲,不敢聲張。唉,苦惱啊!

    一次吃早飯,隻有我和我爸,我那天胃口不好,再加上我本來就吃不多,我吃了幾口包子和幾塊肉就想看電視去。“多吃點,對身體有好處。”爸爸說。“不吃,難受。”說完我就衝向客廳。“不行!”這下父親可火了。他一把把我拉住,按在椅子上,把飯推給我,嚴厲地說:“把它吃完了!”我本想一走了知,但一想到父親猙獰的臉龐,隻好忍著氣慢慢把飯吃掉,過了一會,我發現,父親總是吃菜不吃肉,並把肉夾給我吃。我做了個深呼吸,掩飾著自己的情緒,並把肉夾給父親。這回父親溫柔地說:“你吃吧,你現在很需要營養。”我無味地吃完了飯,但心裏暖暖的。父母的嘮叨又讓我煩又讓我愛。

    另一位學生這樣寫道:我覺得我媽媽的嘮叨特別多,每次回到家,她總是問我:“作業開始做了嗎?做了多少?還有多少本?”我一聽就不耐煩,草草回答幾句埋頭再做。每次飯快吃完時她總是:“吃好快點做啊!”我“嗯”一聲,心裏卻又起了一絲煩意,想:“煩死了!一天到晚都這樣,無聊!”有一次,我媽媽又嘮叨了起來,我終於“火”了,對她說:“好了嗎?可以不說了吧!”“我不說你就一直做到12點對吧!啊!怎麽這慢啦!快點不行了,對吧!”媽媽也火了,我嘀咕了幾句頂撞了她,媽媽真氣極了,抄起藤拍向我打過來……可以想象定是哭了一場,最後還是鬧到了12點多才完事,我越發覺得媽媽嘮叨。其實我也明白,父母嘮叨是因為他們指望我日後能更有出息,反複嘮叨,怕我忘記,怕我不去努力。也許在他們眼中,自己學問不高,卻希望女子能有出息,所以,隻能用嘮叨來表達這一切。

    作為子女,我們誰沒有這樣的經曆呢?天天被父母嘮叨,讓我們的耳朵受盡了虐待。可是仔細想想,世上有哪個父母不愛子女,世上有哪個父母不嘮叨自己的子女。如果他們不嘮叨,那麽他們準是對你失去了信心,不管你了。其實,如果你能細細地品味他們的嘮叨,你會發覺他們的每一句話,甚至連每一句諷刺的話都是對你的愛,對你的好。

    可是,麵對父母的嘮叨,你該怎麽辦呢?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眾說紛紜。

    1.隨聲附和,點頭答應,若不對事後理論。

    2.盡可能理解父母,對的接受,但不失自己的原則。

    3.父母用心良苦,等他們的心情好時,告訴他們我長大了。

    4.說得對,便洗耳恭聽,說得煩,便直言告訴他們我的想法。

    5.媽媽很愛我,我也願意與她講心裏話,爸爸太嚴厲,隻能聽著,不容我爭執,等到他說夠為止。

    6.能忍就忍,家長不會憑空發火,即使說得不在理,也總是為我們好。

    7.大多時候認真聽,從中知道一些平時忽略的道理;更多的時候找一些借口或父母感興趣的話題,轉移他們注意力。

    8.沉默是金。

    9.小時候我很不耐煩,和他們頂嘴,現在我覺得嘮叨是對自己愛的表現,現在居然喜歡母親嘮叨,真的!

    10.“對極了”,然後端來一杯水,在媽媽感動之餘,轉移話題。

    11.“呀,我得寫作業了”,跑進自己屋。

    12.“媽,是不是還有……”把經常嘮叨的內容全部說一遍,媽媽無而地笑了。

    13……

    這些回答反映了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發展特征,隨著成人感的增強和獨立意識的發展,他們力爭在各個方麵擺脫成人對他們的束縛,不想聽父母對他們沒完沒了的嘮叨。其實,父母對子女沒完沒了地嘮叨,恰恰是父母對子女關心的一種表現形式,嘮叨的內容反映出了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如提醒子女要好好學習,不要交品德不良的朋友,不要早戀,放學後不要在外逗留太久以防發生意外事故,這種及時的提醒,對自控力和意誌力都不很強的中學生成長是有利的。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難道大家沒聽說過,90歲的老奶奶教訓70歲奶奶的故事嗎?是孩子,父母就希望他們成龍成鳳,成為十全十美的人。因此,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對孩子的言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這便是孩子眼中的羅嗦和嘮叨。

    那麽,如何理解父母的嘮叨呢?

    父母的嘮叨是一種教導,看似多餘,但卻是他們思想的精華,可以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風雨,少一些挫折;

    父母的嘮叨是一種關心和期望,那些老生常談的話語凝聚著父母濃濃的情與愛;

    父母的嘮叨是一種責任和義務,細細咀嚼那些簡單的文字,就能品味出父母無私的奉獻與犧牲;

    父母的嘮叨也是一麵鏡子,你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一個真正長大的你,好學上進、舉止文雅、孝敬長輩、體貼他人……

    常言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話的意思是所有做父母的都是疼愛、關心自己的兒女的,同時為兒女而操心,可見父母永遠是我們的恩人,更是最可信、可親、可愛的人,所以說我們作為子女應該明白作父母的一片苦心,他們的嘮叨隻為我們好,隻為我們過上好日子,隻為我們能勝過他們,這其實是他們最終的目的,也是唯一的心願。

    所以,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體會父母的嘮叨吧!

    17.爸媽偷看日記怎麽辦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了許多新知識,回家我講給媽媽聽,媽媽也很高興。”一名小學生在交給老師的日記裏寫下了上麵的內容。老師在日記後麵批了個“優秀”。晚上,他回到家裏,又翻開另外一本硬皮的日記本,宣泄自己的不滿:“今天,老師又拖堂了,隻有兩分鍾時間上廁所,又接著上第二節課……”

    “孩子有兩個日記本,其中一個記錄的全是自認為私密的事情,另一個則是拿出來公開展示,供老師批改的。”學生的母親最先發現了兒子的“雙麵日記”。據說,學校老師要求學生每天都要寫日記上交,以培養鍛煉作文能力。可孩子不可能將心裏話寫在上麵,於是另外準備了一個日記本,還特意將日記本配上密碼鎖,不讓任何人看。

    無獨有偶,2004年4月,家住哈爾濱市的小學生高強因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而去派出所投訴父母侵犯了他的隱私權。他平時有兩本日記,一本是老師留的作業,父母、老師都要經常翻看,還有一本記了一些自己的私事,從來沒有讓別人看過。近幾個月以來高強發現,每次與父母發生矛盾時,父母都能用他寫在隱私日記中的幾件事情來諷刺他,他認為可能是父母偷看了自己的日記,便做了個試驗。高強學著電影中的辦法在日記中夾了幾根頭發,結果晚上回家後發現日記中的頭發不見了,他由此斷定父母偷看了他的日記。他覺得即使是父母也不應該隨便看孩子的日記,覺得自己就像一個透明人,心裏很難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