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揭秘愛情裏相似價值觀的重要性

    什麽是價值觀?從哲學的角度講,價值觀就是人們根據個人的需要與事物有用性之間的特定關係而逐步形成的,斷定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的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它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人生選擇和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戀愛過程中,兩個人的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個人相處的融洽度和未來的和諧度。

    先講一個故事。Ailsa是一隻性情溫和的母貓,命運無常,她竟然愛上了村裏的英俊男子Cary。麵對Cary,Ailsa茶不思飯不想,完全超過了其他人類對Cary的愛。於是,她乞求愛神將它變成美麗的女孩,這樣她就可以有機會獲得Cary的愛。愛神成全了她,她終於得到了Cary的愛。但愛神為了考驗她,在他們新婚當夜,在他們的臥室裏放了一隻老鼠。Ailsa終究還是無法逃脫命運的悲劇,老鼠引發了她的獸性,當她咆哮著撲向老鼠的時候,Cary對她的愛也隨之灰飛煙滅。這就是價值觀所帶來的愛情隱患。貓的價值觀和人的價值觀注定不同,價值觀一旦形成,便根深蒂固,很難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種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不可能隨著愛情的降臨而發生巨大的改變,所以,它注定就是愛情裏潛在的巨大隱患。

    一個人的價值觀,是通過社會化培養起來的,家庭、學校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其他社會環境也有重要的影響。個人價值觀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個人的價值觀一旦確立,便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式,是不易改變的。通俗地說,價值觀就是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它包括個人對成就、審美、利他、自主、創造、情緒、健康、誠實、正義、知識、愛情、忠誠、道德、外貌、愉悅、權力、宗教、信仰、技能、財富和智慧的綜合看法。試想,戀愛中的兩個人,因為經曆的社會化培養不同,必然存在價值觀的差異,這種差異越小,兩個人在對待周圍的客觀事物的看法上的分歧就越小,就越容易和諧相處;這種差異越大,兩個人在對待周圍的客觀事物的看法上的分歧就越大,就越容易發生衝突。

    如今的愛情,越來越多元化。在這裏,我們不討論各種愛情模式的是非對錯,隻是針對戀人來說,正確的價值觀的確可以導向正確的婚戀觀,可以引導幸福一生。縱觀大千世界,各種婚戀觀縱橫阡陌,有人愛情至上,有人攀附權貴,有人不顧倫理,有人追求柏拉圖式愛情,還有的盲目追求性愛……這種種由於價值觀的偏頗所導致的畸形婚戀觀,必將成為未來婚戀生活的巨大隱患,必將影響一生的幸福。

    什麽樣的價值觀,決定了什麽樣的愛情觀;什麽樣的愛情觀,決定了什麽樣的選擇;什麽樣的選擇,決定了未來擁有什麽樣的婚姻和命運。縱覽從古至今的愛情悲喜劇,可以總結出一點,即價值觀的趨同,會使愛情更加甜蜜更加穩定,會使婚姻更加牢固更加美滿。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裏的兩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矛盾,這是正常的,隻要基本的價值觀大致相似,就可以確保雙方在磨合過程中,心往一塊想,勁兒往一塊使。通過不斷的接觸和了解,達到認識,行動上的合拍,從而營造出和諧美滿的愛情和婚姻。

    第二節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愛情裏的契可尼效應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得不到的那份愛情才是最好的,而我們眼前的愛情卻顯得那樣平淡乏味,事實上,得不到的真的就是最好的嗎?

    幾米的漫畫曾經描述過這樣的畫麵,摘不到的星星總是最亮的,溜掉的小魚是最漂亮的,錯過的電影是最好看的,而錯過的情人是最懂自己的。在人們心裏,好像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那麽,為什麽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的?如果真的是最好的,最適合你的,為什麽又會得不到呢?

    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契可尼對此曾經做過很多實驗,發現人們對那些已經完成了的或者是已經有了結果的事情很容易忘記,而對那些沒有完成的事情卻總是記憶深刻。這種現象被稱為“契可尼現象”。

    與契可尼效應經常聯係在一起的就是初戀。在每個人心裏,初戀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初戀的對象是我們一生中遇到的最美好的那個人。

    “當我在肩膀上文上薇諾娜的名字時,我堅定地認為,我們分手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我們中間有一個死去了。但是現在我們都活著,變成了我最不願看到的慘劇。”這是好萊塢“最具才華的天才演員”約翰尼·德普在與初戀情人薇諾娜分手時說的一段話。

    1989年,26歲的美國男演員約翰尼·德普遇到了17歲的美國著名電影女演員薇諾娜·賴德,一個是正在上升的女星,一個是有性格的男星,他們一見鍾情了。

    那一年,薇諾娜·賴德17歲,是美國所有男人心中的完美情人,每個人都被她的美麗吸引,但是沒有人注意到她的不快樂,沒有人知道,從13歲開始,她便在鏡頭前度過,她是個沒有童年的孩子。而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抑鬱。

    而那一年的約翰尼·德普,叛逆、防抗一切。兩個人都是外表風光,內心苦悶的孩子,也許,就因為如此,他們才會相愛。

    次年,18歲的薇諾娜迎來了事業的高峰,而她的抑鬱也逐漸加劇。約翰尼·德普一直在她身邊照顧她,努力為她分擔壓力分擔痛苦。

    約翰尼·德普曾經這樣說:“我很害怕他她會死去,我不知道我的生命裏沒有了她會怎麽樣。”

    約翰尼·德普甚至在自己的身上刻上“永遠的薇諾娜”幾個字。開始的時候,薇諾娜以為是貼紙貼上去的或者是寫上去的,想盡各種辦法想把它擦掉,當她知道是刻上去的時候,驚得目瞪口呆。約翰尼·德普這樣對她說:“相信我,那個永遠的薇諾娜的文身不是我輕率的決定。等我死後,要將紋身留下來,留給我們的孩子們。”

    在約翰尼·德普的照顧下,薇諾娜逐漸開始好轉,同時他們也開始變得形影不離。在所有人眼中,他們是那麽恩愛,以至於在麵對鏡頭的時候都要擁抱著。他們不能忍受分離,如果要單獨出去拍戲,他們總會相互留些信物,就當做雙方就陪在身邊。他們還憧憬著結婚,夢想著蜜月。事實上,他們確實已經打算訂婚了。

    就在他們的愛正濃烈時,薇諾娜的父親卻“棒打鴛鴦”。在後來的一次采訪中,薇諾娜的父親說:“當時我們全家都很喜歡約翰尼·德普,但問題在於當年的薇諾娜太年輕了,隻有17歲。”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