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reference_book_ids":[7065992184729717796]}]},"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

    心理學中最經典的愛情博弈,就是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

    人們用“一見鍾情”來說明愛情的美妙,又用“日久生情”說明愛情的幸福,可是當“一見鍾情”撞上“日久生情”,人們不禁發生了矛盾,麵對兩種愛情,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

    在戀愛方式的選擇上,很多人對一見鍾情的婚戀模式抱有特別的好感,甚至不少人都在“守株待兔”地期盼對方的出現,渴盼一見鍾情的瞬間,那種天降真愛、大腦瞬間充血的幸福感。

    研究證明:每個人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把所夢想的對象特征儲存於大腦之中,就像把數據儲存於軟盤中一樣,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張內心照片。受外界因素影響,年齡越大,心裏的照片就會越來越具體、完美。然後,這些男女都會憑著內心的照片到處尋找。當第一次目光接觸時,眼睛裏撲捉到的對方印象就會傳到腦子裏,當對方的特征與腦子裏的照片吻合時,就會引發心動。這種模式就是“一見鍾情”。

    但是,一見鍾情靠得住嗎?這或許是人們議論最多、又最難以作答的戀愛話題之一。

    一般而言,異性間的感情關係是由生疏到友情、由友情生愛意、因愛戀而成婚姻的過程。但是產生一見鍾情的情形時,彼此吸引對方的主要還是外顯的人格特征,眾所周知,外在的人格特征並不能建立感情的全部。目前,很多“閃婚”一族就是因為婚後才發現對方原來不是自己心中的完美戀人,最後出現隔閡,草草收場。大齡剩女如如“五一”假期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理想情人,第一次見麵的時候,她就深深的被對方吸引住了,後來經過短暫的接觸,如如便做出了“閃婚”的決定,可是,沒過半年,如如發現以前自己心中的完美男友是個懦弱、目光短淺的庸俗男人,一下子如如陷入了兩難之地,麵對著繼續下去還是徹底分手,這段婚姻變成了雞肋婚姻。

    目前,很多人都相信第一眼的感覺,甚至認為“一見鍾情”的對象就是上天賜給自己的禮物,從而盲目的付出。但是這種感情似乎太過於盲目,離開了理性的分析判斷和長期的了解深入,這段感情更像是市場裏麵華麗的鞋子,憑著一時的衝動買下來,但是當回家後才發現,鞋子其實不合腳。

    一見鍾情像茶,剛開始時醇香甜美,但隨著時間的衝泡,最後會寡然無味。日久生情像酒,越陳越香。愛情不像朋友,可以一見如故、酒逢知己千杯少,然後發現問題了還可以揮揮衣袖,就此別離,所以選擇戀人,我們需要了解。但是我們不是神,不可能一眼就看透一個人的本質,不管是了解還是被了解,我們都需要時間。

    比起一見鍾情來,日久生情顯然要溫馨、平實的多,據調查,很多日久生情的人都曾身處過相同的位置,而其中鄰居、同學、同事幾率最高,這種感情一般從友情發展到愛情,最後發展成親人,因為相處的時間裏,大家對彼此的了解比較多,摩擦相對較少,這樣的感情比起那些相對冒險的感情來的安心。

    然而日久生情也會出現,因為日久,所以平淡的狀況,也就是說,當溫馨的愛情變成了死板、沒有起伏、沒有波瀾的日常,愛情就是去了激情。而愛情主要來源於兩個人之間的吸引力,而不是時間,當愛情成了習慣,感情就變成了一汪死水。

    麵對如上兩種情況,很多人心生期盼卻又望而卻步,那麽到底什麽樣的愛情才是最幸福的呢?

    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的博弈,從心理學角度講,就是新鮮和持久的博弈,也就是激情和穩定的博弈。

    其實,不管走到哪裏,隻要有一見鍾情,就會伴隨著出現日久生情,如同張愛玲的白玫瑰和紅玫瑰,二者對人都是一種誘惑。很多人麵臨這兩種感情都兩難抉擇。愛情的確需要經曆浪漫和激情,但最後都會變成溫馨和甜蜜,變成幸福的日常。

    在現實生活中,能夠遇見一見鍾情,最後善始善終的人少之又少,但並不能說這種感情不存在。而日久生情的感情隻要學會增加些浪漫,愛情也可以多些激情。

    關鍵還是看如何去經營,隻要是好的經營,一見鍾情又如何?日久生情又如何,幸福的愛情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節 “第一印象”的首因效應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選擇了兩名學生,來做同樣30道題目。心理學家對兩個學生提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要求,要求學生A隻做對15道題目,並且這做對的15道題目,盡量出現在30道題目中的前半部分;要求學生B也隻做對15道題目,但是這做對的15道題目,盡量出現在30道題的後半部分。然後,心理學家請來五位老師,對這兩名學生的答卷進行評價,結果發現,盡管學生A和學生B都隻做對了一半的題目,可五位老師中有四位都認為,學生A比學生B更聰明一些。

    同樣的成績,為什麽老師們會認為學生A比學生B更聰明一些?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傾向,即“首印效應”,通俗的講,就是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導致了老師們對學生A和學生B產生了評價上的明顯的不同。

    所謂“首因效應”,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在第一次交往時,彼此留給對方的印象,將決定並主導從此之後彼此對對方的整體評價。心理學研究發現,兩個初次會麵的人,在45秒鍾內就會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初的印象必將對大腦的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轉變。比如,一名女子看到一位西裝革履、相貌堂堂的男士,大都會認為這位男士是一個有教養、誠實可靠的男人,並且在隨後的交往中,會不自覺地用這樣的評價來定義這位男士。而如果這名女子看到的是一位頭發淩亂、衣著邋遢的男人,恐怕她會迅速將其定位為生活無序、缺乏品味,如此的定位,自然會讓這名女子不再有深入接觸這位男士的願望。所以,在愛情裏,第一印象極為重要,要想愛情圓滿,一定要用好“首因效應”。

    根據調查發現,愛情的發生,50%以上取決於第一印象,也就是說,第一印象的好壞,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愛情是否會萌發。雖然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但是人與人的交往,都是從第一次見麵開始的,第一次見麵時的感覺,無可避免決定了彼此繼續交往的意願,如果連繼續交往的意願都沒有,還如何談得上相互了解,升發愛情?所以,不管你對自己如何的滿意,對愛情如何有信心,都不可忽視“首因效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