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童話》reference_book_ids":[7257455404169301051,7025500119793454094,7267077379170765885,7254868937446263845,7249627523753970745,7259635655095880716,7024447635377359885]}],"1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17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戰爭與和平》reference_book_ids":[6988533058454457381,7259681029919607866,7259681030645222461,7259681029915413539,7259681029907024932,6867361923558542343,725968103036420404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5,"start_container_index":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1},"quote_content":"《沙漠》reference_book_ids":[7168769010224335886]}],"1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5,"start_container_index":1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quote_content":"《毀滅》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52282887]}],"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1,"start_container_index":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6},"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2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2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阿Q 正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790895750152,7257081673550924858]}],"2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2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魯迅全集》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0182938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5},"quote_content":"《信使》reference_book_ids":[6933088476095073293]}],"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毀滅》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77452282887]}]},"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綏拉菲摩維支中學畢業後,母親就替他張羅了哥薩克部隊助學金,他到了彼得堡,入了大學數理係。他馬上就投入到革命大學生的沸騰的研究小組的氣氛裏,研究起馬克思的《資本論》來。在研究組裏交識了列寧的哥哥亞曆山大·烏裏揚諾夫,他對作者革命人生觀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烏裏揚諾夫因組織謀刺亞曆山大三世失敗而被處絞刑,綏拉菲摩維支因為寫了這次謀刺的宣言書,就被放逐到北冰洋附近的遼遠的敏怎,這是在一八八七年,就是他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在放逐期間,他同著名的職業革命家莫塞因科在一個公社裏。莫塞因科是奧列霍沃·祝耶沃城曆史上著名的莫洛左夫紡織工廠同盟罷工的組織者,他成了作者終身的好朋友。被放逐的人都學了不少東西。綏拉菲摩維支在放逐期間,據他自己的話說,“第二次上了馬克思主義大學”。一八八九年,他在這裏寫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在冰田上》。

    一八九〇年綏拉菲摩維支放逐期滿後,在警察的公開監視下,被派回故鄉熊口鎮。一八九二年他取得在頓河軍區一帶的自由來往權,他就在頓河·羅斯托夫、馬裏烏波爾、諾沃切爾克斯克等城市的地方報社工作,一直住到一九〇二年。

    同時也偶爾在彼得堡著名雜誌上發表一些關於工廠工人、礦工、鐵路員工、搬運工人和漁民生活的短篇小說。作家格·烏斯賓斯基,尤其是伏·柯羅連科在綏拉菲摩維支初期創作上,都給了很多幫助。他們對於他的作品,都給了很好的評價,在文壇上提拔了他。

    一九〇二年,綏拉菲摩維支遷到莫斯科。在這裏他開始給《信使》報寫稿,很快他加入有列·安得列耶夫、布寧、齊裏柯夫、魏列沙耶夫、斯克達列次、鐵列邵夫等參加的文藝團體“斯列達”裏了。高爾基有時也到這裏來。作家們在這社裏朗誦和討論新作品。這社團裏的大部分作家的人生觀,雖然都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人生觀,同綏拉菲摩維支的革命人生觀背道而馳的,可是照作者自己的話說,這社團對他是一個很好的文學的學校。

    綏拉菲摩維支在自己的短篇小說和特寫裏,反映了苦役似的勞動和勞動者所受的殘酷的剝削,反映了勞動者的日益增長的覺悟以及他們對革命的向往等等,這些作品,在一九〇三年曾引起高爾基很大的注意,並且吸收他為自己所主持的《知識》叢刊的經常的撰稿人。

    一九〇五年莫斯科十二月武裝起義的日子裏,作者同他的眷屬住在普列斯尼,在這兒,在火熱的戰鬥裏,他寫了一篇著名的特寫《在普列斯尼》,高爾基把這篇特寫發表在《知識》叢刊上。在一九〇五至一九〇八年間,他寫了一些關於第一次俄國革命的短篇小說和特寫,同時也寫了一些宣傳品。

    這些作品中如:《送葬曲》《怎樣絞殺的》《炸彈》《在懸岩跟前》《夜半》等,後來都編入了課本,對廣大群眾的革命教育,都有不少幫助。革命的藝術家把第一批手執武器、同專製製度進行眾寡不敵的鬥爭的工人戰士的英勇精神,表現到這些作品裏,使之永垂不朽,同時也暴露了沙皇走狗對莫斯科起義工人的殘酷的鎮壓。現實主義的樸素、明快的語言,使這些作品為廣大讀者所接受。

    一九一〇年作者寫了長篇《草原裏的城市》,這是工人階級對資本主義堡壘的有組織的進攻,同時也揭露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的腐朽和背信棄義。盧那卡爾斯基關於《草原裏的城市》寫道:“這部作品較之巴爾紮克的著作毫無遜色。”一九一三年這部作品出版後,綏拉菲摩維支在革命前的文學中,占了顯著的地位。列·托爾斯泰很推崇綏拉菲摩維支的作品,曾在他的短篇小說《沙漠》一篇書邊的空白上,記上了“5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綏拉菲摩維支擔任《俄國公報》記者,發表了一些軍事短篇小說和特寫(《榴霰彈》《逗留》《兩人》《盲目病》《相逢》等等),在這些作品裏,雖然書刊檢查極嚴,作者對帝國主義者所發動的大屠殺,還是表達了猛烈的抗議。

    從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第一天起,綏拉菲摩維支就同布爾什維克一起工作了,因此,在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他就被“斯列達”作家社團除名。一九一八年五月他加入了俄羅斯共產黨(布)。他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才能,都貢獻給蘇維埃政權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了。

    綏拉菲摩維支不但從事寫作,同時他還主持過莫斯科蘇維埃的群眾宣傳部,根據聯共(布)莫斯科市委會所給的任務,寫了各種宣傳品,後來他還主持過教育部的文學處,編過《創作》《十月》雜誌,到各城市裏做文學和政治的報告。在內戰期間,在破壞和饑荒的艱苦條件下,他曾任《真理報》記者,到前線去(到東戰線、吳蘭格爾戰線、波蘭戰線)。他的通訊都成了為蘇維埃政權而英勇鬥爭的文藝性的曆史文件了。

    一九二〇年五月二十一日,他的大兒子安納托裏在吳蘭格爾戰線上犧牲了,列寧給了他一封信,信中說:“讓我緊緊地、緊緊地握你的手吧……我很想告訴你說,工人們和我們全體是多麽需要你的作品啊。”

    內戰的事件在詩史《鐵流》(1921—1928)裏,得到了顯明的藝術的反映,這部書成了蘇聯文學上的典範作品。

    綏拉菲摩維支晚年,在報刊上發表了一些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和新的蘇維埃人的真實而顯明的短篇小說和特寫。對工人通訊員和鄉村通訊員運動以及對青年文學幹部的網羅,他都很關心,而且費了不少精力。

    在衛國戰爭期間,他以年邁之身,仍然到各戰線去,寫了一些短篇小說和特寫(《嬰兒》《在屯子裏》《殺人犯》《少年軍》等等),在這些作品裏,表現了在反希特勒侵略者的鬥爭裏蘇聯戰士的英雄主義。

    黨和政府關於作者對祖國的貢獻,給了很高的估價。他曾榮獲“列寧勳章”“勞動紅旗勳章”“榮譽獎章”以及“衛國戰爭中英勇勞動獎章”。為了多年來他在文藝上的卓越成就,曾於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榮獲斯大林獎金。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九日, 綏拉菲摩維支逝世, 享年八十六歲。葬在莫斯科新處女庵公墓裏。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懷著沉痛的悲哀,發出關於綏拉菲摩維支逝世的消息,“布爾什維克黨的忠實的兒子、優秀的蘇聯作家”,把自己的全部天才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的綏拉菲摩維支逝世了。在作者的故鄉、在綏拉菲摩維支城,根據政府的決議,給他建立了紀念像。

    我怎麽寫《鐵流》的

    綏拉菲摩維支

    《鐵流》的主旨是什麽?

    我常常這樣想:主要的、唯一無二的原動的和組織的革命力量是無產階級,可是十月革命不是它一手所完成的——它曾推動廣大的農民群眾去參加鬥爭。

    如果工人階級在革命鬥爭裏隻是它一個,那它定會被敵人擊敗了的,這一點我們在過去的革命裏曾經看見過的。在十月革命裏,農民幫助了無產階級,因此十月革命就得到勝利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