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reference_book_ids":[7049312848178056205]}]},"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音樂筆記

    關於莫紮特

    法國音樂批評家(女)Helene Jourdan-Morhange:“That--0027s why it is so difficult to interpret Mozart,smusic,which is extra ordinarily simple in its melodic purity.This simplicity is beyond our reach.as the simplicity of La Fontaine--0027s Fables is beyond children--0027s understanding.要找到這種自然的境界,必須把我們的感覺(sensations)澄清到immaterial的程度:這是極不容易的,因為勉強做出來的樸素一望而知,正如臨畫之於原作。表現快樂的時候,演奏家也往往過於‘作態’,以致歪曲了莫紮特的風格。例如斷音(staccato)不一定都等於笑聲,有時可能表示遲疑,有時可能表示遺憾;但小提琴家一看見有斷音標記的音符(用弓來表現,斷音的nuances格外凸出)就把樂句表現為快樂(gay),這種例子實在太多了。鋼琴家則出以機械的running,而且速度如飛,把arabesque中所含有的grace或joy完全忘了。”(一九五六年法思《歐羅巴》雜誌莫紮特專號)

    關於表達莫紮特當代藝術家

    舉世公認指揮莫紮特最好的是Bnmo Walter,其次才是Thomas Beecham;另外Fricsay也獲得好評。——Krips以VienneseClassicism出名,Scherchen則以romanticardour出名。

    Lily Kraus的獨奏遠不如duet,唱片批評家說:“這位莫紮特專家的獨奏令人失望,或者說令人詫異。”

    1936年代灌的Schnabel彈的莫紮特,法國批評家認為至今無人超過。他也極推重Fischer。——年輕一輩中Lipatti灌的K.310第八朔拿大,Ciccolifli灌的幾支,被認為很成功,還有Haskil。

    小提琴家中提到Willy Boskowsky。56年的批評文字沒有提到Issac Stern的莫紮特。Goldeberg也未提及,55至56的唱片目錄上已不見他和LilyKraus合作的唱片;是不是他已故世?

    莫紮特出現的時代及其曆史意義

    “那時在意大利,藝術歌曲還維持著最高的水平,在德國,自然的自發的歌曲(spontaneous song)正顯出有變成藝術歌曲的可能。那時對於人聲的感受還很強烈(the sensibility to human voice was still vif),但對於器樂的聲音的感受已經在開始覺醒(but the sensibility to instrumental sound was already awaken)。那時正如民族語言(即各國自己的語言已經長成,不在以拉丁語為正式語言)已經形成一種文化一樣,音樂也有了民族的分支,但這些不同的民族音樂語言還能和平共處。那個時代是一個難得遇到的精神平衡spiritual balance的時代……莫紮特就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出現的。”(以上是作者引Paul Bekker的文字)“批評家Paul Bekker這段話特別是指抒情作品(即歌劇)。莫紮特誕生的時代正是‘過去’與‘未來’在抒情的領域中同時並存的時代,而莫紮特在這個領域中就有特殊的表現。他在德語戲劇(按:他的德文歌劇的傑作就是《魔笛》)中,從十八世紀通俗的Lied和天真的故事(寓言童話)出發,為德國歌劇構成大體的輪廓,預告Fidelio與Freischutz的來臨。另一方麵,莫紮特的意大利語戲劇,綜合了喜歌劇的線索,又把喜歌劇的題旨推進到在音樂方麵未經開發的大型喜劇的階段(按:所謂Grand Comdey是與十八世紀的operabouffon對立的,更進一步的發展。),從而暗中侵入純正歌劇(operaseria)的園地,甚至予純正歌劇以致命的打擊。十八世紀的歌劇用閹割的男聲(按:早期意大利盛行這種辦法,將童子閹割,使他一直到長大以後都能唱女聲)歌唱,既無性別可言,自然變為抽象的聲音,不可能發展出一種戲劇的邏輯(dramatic dialectic)。反之,在《唐·璜》和《斐迦羅的婚禮》中,所有不同的聲部聽來清清楚楚都是某些人物的化身(all voices,heard as the typical incar nation of definite characters),而且從心理的角度和社會的角度看都是現實的(realistic from the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oint of view),所以歌唱的聲音的確發揮出真正劇戲角色的作用:而各種人聲所代表的各種特征,又是憑借聲音之間相互的戲劇關係來確定的。因此莫紮特在意大利歌劇中的成就具有國際意義,就是說他給十九世紀歌劇中的人物提供了基礎(supply the bases of 19th century--0027svocal personage)。他的完成這個事業是從Paisiello(1784—1816),Guglielmi(1727—1804),Anfossi(1727-97),Cimarosa(1749—1801)(按:以上都是意大利歌劇作家)等等的滑稽風格(stylebouffon)開始的,但絲毫沒有損害belcanto的魅人的效果,同時又顯然是最純粹的十八世紀基調。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