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友誼

    夫婦與家庭,相繼成為一切文明社會的基本原素,這個緣由,我們以前已經加以闡發了。我們說過,它們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因為那些情操基於強固的本能之上,且能令人超越自私主義而學習愛。

    現在我們要來研究一種全然不同的關係,其中智慧與情操駕乎本能之上而且統治了本能。這是維係兩個朋友的關係。為何這新的關係亦是社會生活所少不了的呢?難道由本能發生的關係還不夠麽?難道夫婦與家庭,不能令人在最低限度的衝突之下找到他涉曆人生時必不可少的伴侶麽?

    對於這一點,我們首先當解答的是:大多數人終生不知夫婦生活之能持久。為何他們逃避婚姻呢?多數是並未逃避,隻沒有遇到而已。我想,這是因為世界上女子較多於男子,故所有的女子在一夫一妻製度之下,不能各各選中一個丈夫。而且,隻要一個人,不論男女,心靈和感覺稍稍細膩一些,便不能接受無論何種的婚姻。他對於伴侶的選擇,自有他堅決的主見和癖好。有人會說:“但在人生無數的相遇中,竟不能使每個人至少物色到一個使他幸福的對手:這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這卻不一定。有些人過著那麽幽密的隱遁生活,以至什麽也闖不進他們的生活圈。還有些,則因偶然的命運置他們於一個性格思想全然不同的環境裏之故,隻覺得婚姻之弄人與可厭。

    且也有並不尋找的人。早歲的受欺,肉體的恐懼,神秘的情意,終使他鄙棄婚姻。要有勇氣才能發下這終生的盟誓;跳入婚姻時得如遊泳家跳下海去一般。這勇氣卻非人人具有。有時,一個男人或女人,頗期望結婚,但他們所選擇的他或她過著另一種生活。於是,因了驕傲,因了後悔,因了怨望,他們終生死守著使他們成為孤獨的一種情操。以後他們也許會後悔,因為他們虔誠地保守著的回憶已隻是純粹形式上的執拗。“昔日的心緒早已消逝。”但已太晚了。青春已逝,已非情場角逐,互相適應的時代了。我們會闡述夫婦生活之調和怎樣的有賴於婉轉順應的柔性。獨身者自然而然會變得隻配過孤獨生活而不能和另一個人過共同生活的人,即是願意,他亦不能美滿地做一個丈夫或妻子了。

    對於這一般人,人生必得提供另一種解決方式。他們徹底的孤獨生活簡直是不近人情的,除了發瘋以外,沒有人能夠忍受;他們在何處才能覓得抗禦此種苦難的屏障呢?在幼年的家庭中麽?我們已陳敘過家庭不能助人作完滿的發展,它的優容反阻撓人的努力。一個隻靠著家庭的老年獨身者,其境況是不難想象的:巴爾紮克在《堂兄弟邦》一書中,即研究這種關係含有多少不安定的,平庸的,有時竟是醜惡的成分。邦終於隻靠了朋友而得救。

    即是為那些組織家庭的人,為那個有很好的伴侶的丈夫或妻子,為那些與家長非常和睦的兒童,為有著一千零三個愛人的鄧·璜也還需要別的東西。我們已看到,家庭啊,愛情啊,都不容我們的思想與情操全部表現出來,凡是我們心中最關切的事情,在家庭和愛情中都不能說。在家庭裏,因為我們和它的關係是肉體的,非精神的,人們愛我們也太輕易了;在愛情中,則除了那些懂得從愛情過渡到友誼的人之外,兩個相愛的人隻是互相扮演著喜劇,各人所扮的角色也太美滿了,不容真理的傾吐。這樣,兒童、父母、丈夫、妻子、愛人、情婦,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隱藏著多少不說出來的事情;尤其蘊藏著對於家庭,對於婚姻,對於父母,對於兒女的怨艾。

    而凡是不說出來的東西,都能毒害太深藏的心靈,有如包藏在傷口下麵的外物能毒害肉體的組織一般。我們需要談話,需要傾訴,需要保存本來麵目,並不象在家庭或愛情中徒在肉體方麵的隨心所欲,而尤其需要在智慧與精神方麵能適心盡意。在向著一個心腹者傾訴的當兒,我們需要澄清秘密的情操與胸中的積憤;這知己將成為我們的顧問,即使他不願表示意見,也能使這些秘密的怨恨變得較有社會性。因此我們在愛情之外應另有一種關係,在家庭之外應另有一個團體。這另一個團體便是和我們能自由選擇的一個人的友誼或是和一個現在的或往昔的大師的默契。我們今日所要研究的便是這自由選擇的、補充的家庭。

    友誼是怎樣誕生的呢?關於母愛,我們用不到提出這問題。這種愛是和嬰孩一同誕生的;根本是純粹的本能。關於性愛,答案也似乎不難。一瞥,一觸,引起了欲願和欽佩。“愛始於愛。”最真實的最強烈的愛情是最突兀的。“乳母啊,這青年是誰?如果他已娶妻,我唯有把墳墓當作我的合歡床了。”愛情不靠道德的價值,不靠智慧,甚至也不靠所愛者的美貌。美麗的蒂太妮亞(Titania)曾俯伏在鮑東(Bottom)底驢子式的頭上。愛情是盲目的,這句平凡的老話畢竟是真理。我們總覺別人的愛情是不可解的。“她在他身上看到些什麽呢?”所有的女人對所有的女人都要這樣說。但在被不相幹的人認為貧瘠的園地上,一種強烈的、壓製不住的情操誕生了,因為有欲願在培養它。

    友誼的誕生卻遲緩得多。初時,它很易被愛情窒息,有如一顆柔弱的植物容易被旁邊的叢樹壓倒一樣。拉·洛希夫穀曾言:“大多數的女人所以不大會被友誼感動,是因為一感到愛情,友誼便顯得平淡了之故。”平淡?可不,在友誼的初期,卻是明澈得可怕。對於他或她,一個驢子似的頭始終是驢子似的頭。怎麽能依戀驢子似的頭呢?在頭腦完全明澈的兩人中間,既毫無互相吸引的肉體的魅力,怎麽能誕生友誼這密切的關係呢?

    在有些情形中,這種關係是產生得極自然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所遇到的人賦有難得的優點,而且人家也承認他的優點。因此,友誼頗有如霹靂般突然發生的時候。一瞥、一笑、一顧、一盼,在我們精神上立刻顯示出一顆和我們聲氣相投的靈魂。一件可愛的行為,證實了一顆美麗的心靈。於是,和愛情始於愛情一樣,友誼亦始於友誼。在此突兀的友誼中,選中的朋友亦不一定是高人雅士,因為優劣的判斷也是相對的。某個少女可以成為另一個少女的心腹,同出,同遊,而於第三者卻隻覺得可厭。如果因為偶然之故,先天配就的和諧居然實現了,友誼便緊接著誕生。

    但除了例外,這樣的相遇不常能發生持久的關係。婚姻製度幫助愛情使其持久,同樣,甫在蔭芽中的友誼亦需要一種強製。人心是懶惰的。倘使沒有絲毫強製去刺激那甫在萌芽的情操,往往容易毫無理由地為了一些小事而互相感到厭倦。“她翻來覆去嘮叨不已……她老是講那些事情……他是易於生氣的……她老是遲到……他可厭,她太會怨歎了……”這便需要強製了,學校,行伍,軍隊,船上生活,戰時將校食堂,小城市裏公務員寄膳所。在這一切生活方式中都含有家庭式的強製,而這是有益的。人們必需過著共同生活。這種必需,使人慢慢地會互相了解,終於互相忍受。“人人能因被人認識而得益。”我敢向你們提出這一條定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