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reference_book_ids":[7214648538813172747]}],"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3,"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3,"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9},"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易學基本概念

    初步學習或深入研究《周易》,都必須首先了解易學的若幹基本概念,這是讀懂《周易》、了解易理、認識《周易》價值的初步。

    何謂“易學”?所謂“易學”是指對《周易》的《經》和《傳》中所包含的義理與象數之學進行注釋、解釋、引伸和發揮而形成的學問。易學主要有三大派,義理派、象數派和圖書學派。這些學派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概念和理論體係。為要對這些學派的學說有所了解和深入的認識,必須要對它們的概念要有所了解。下麵對一些易學的概念作簡要的介紹。

    第一節 關於《周易》的總體概念

    太極:是《周易》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本體性質的範疇。“太極”一詞出自《周易·係辭傳》上:“易有大(讀為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自漢以來,對太極有多種不同的解釋。(1)太極:無也。王弼《周易注》:“夫有生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之稱。”王肅《易注》:“太極,無也。”魏晉玄學王弼一派,主張以無為本,認為“無”是宇宙的本源。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這是玄學家對太極的解釋。(2)太極,元氣未分的狀態。漢代劉歆在他所著的《漢書·律曆誌上》中首先把“太極”解釋為“元氣”,他說:“太極,中央元氣”。孔穎達《周易注疏·係辭上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代張載認為,“一物兩體,氣也,其太極之謂與”?明代易學家來知德認為:太極不過陰陽之渾淪耳,自有太極含陰陽。“渾淪”即混沌。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最有科學價值的解釋,認為,太極是處於淳合狀態的“元氣”。也即說,“太極”是物質的原始混沌狀態,是量子場係統能量最低的狀態,即“物理真空”。(3)太極者,理也。朱熹說:“太極者,其理也”。“太極隻是一個渾淪底道理,裏麵包含陰陽、剛柔、奇偶,無所不有”。 還有人說:太極者,至極之理也。理寓於象數之中,難以名狀,故曰太極。宋代理學家說“理”是一種超越於宇宙萬物之上的脫離物質的“理念”。應該說,這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解釋。(4)太極:筮法也。一說五十之數聚而未分為太極;一說四十九之數未分為太極。還有:太極者,一也。以數“一”釋太極;太極者,北辰也。以北極星釋太極;太極者,心也,以人心釋太極。總而言之,對太極的解釋,眾說紛紜。那麽,現代學者如何解釋“太極”呢?下麵我們舉例說明之:

    例一,金景芳教授等說:“大極是什麽?大極就是大一。大一是整體的一,絕對的一。《說文》第一個字就是一,許慎解釋說:“惟初大一,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許慎的說法符合《易》的原意。儀是什麽?《詩·鄘風·柏舟》:“實為我儀。”《毛傳》:“儀,匹也”,“匹配”的意思。兩儀就是一對兒,就是事物對立統一著的兩個方麵。太極生兩儀,就是一分為二,說的是矛盾,它具有普遍意義,可以象天地、夫婦、君臣、幽明、晝夜、進退等等,而在這裏則是象渾淪未分的“大一”剖判為天地兩個方麵。“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這段話,講的是八卦產生的原理,也是講天地造分,化成萬物的過程”。

    例二,朱伯崑教授說:太極一詞在先秦的文獻中,僅見於《莊子·大宗師》:“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合之下而不為深。”此處“太極”同六合對文,太極指空間的最高極限。《係辭》說的“太極”,指的是大衍之數或奇偶兩畫未分的狀態,乃卦象的根源,故稱其為太極。莊子說的“太極”是這個辭的最初含義,而《係辭》由是借用莊子的太極解釋筮法。在老莊學說中,太一乃實體,但不等於太極。《呂氏春秋·大樂》:“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萬物所出,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作者用“大一”而不用“太極”表達世界的本原,說明在先秦文獻中,太極尚無實體意義。予太極以實體的意義,或者以大一為太極是漢朝人的觀點。按照朱教授的說法,“太極”是個筮法概念,為前麵說的第四種。

    兩儀:易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儀者,“匹配”的意思。其具體內容,說法不一。(1)指兩畫或奇偶二數;(2)指天地:唐代孔穎達說:太極“又謂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極生兩儀”。“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下與四象相對,故曰兩儀,謂兩體容儀也”。《易緯·乾鑿度》:“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為二,故生天地。”(3)指陰陽:南宋俞琰《周易集說》說:“儀也者,一陰一陽對立之狀態。”周敦頤《太極圖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兩儀指陰陽,具有普遍的代表意義。兩畫象征陰陽,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天為陽,地為陰。所以以陰陽釋兩儀,最具有概括性的意義。

    四象:易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其具體內容,有不同的說法。(1)指春夏秋冬四時;(2)指七八六九四數;(3)指坎離震兌四卦;(4)金木水火四行;(5)指太陰、少陽 、少陰、太陽;(6)還有以乾、坤、震坎艮、巽離兌為四象的。通常以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為四象者居多。

    三才:易學中重要範疇之一,指天、地、人,引伸為天道、地道、人道。才者,質也,材質之謂。三才即是構成宇宙的三種材質。在八經卦中,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初爻代表地。在別卦中,上爻、五爻代表天,三爻、四爻代表人,二爻、初爻代表地。《係辭傳》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說卦傳》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剛與柔,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即是說,三才是構成宇宙的三種物質實體和與之相聯係三種規律。

    陰陽:易學中的重要範疇之一,指兩種相互對立的氣或兩種相互對立的傾勢。陰陽的本意是,陽指山之南,朝向太陽為陽;陰指山之北,背向太陽為陰。以後發展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範疇。《易傳》大量使用陰陽這個概念。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一陰一陽之謂道,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卦奇,陰卦偶。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即《易傳》把宇宙間的事物均概括為陰陽兩種對立的物質實體和兩種對立的屬性、傾勢和狀態。因而它是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哲學範疇。

    變易:易學中的重要範疇之一。變易原意指陰極變陽,陽極變陰。《周易·係辭傳》下說:“易之為書也,不可久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道有變動,故曰爻”。“爻也者,效此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爻有陰陽,爻仿效天下的各種運動,是通過爻的陰陽轉化來實現的。變易思想是《周易》哲學的核心。變易即是變化。隨著易學的發展,變易一詞不隻局限在六虛變動的範圍之內,它成了反映普遍變化的概念。朱熹在解釋乾卦中的“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時,指出:“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明代的來知德亦發揮這個思想。在這個解釋中已包含著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思想,變的過程是事物達到質變之前的漸進過程,化是事物通過漸進的量的改變而達到的性質的根本轉變。變易、變化的思想是貫穿《周易》哲學的十分重要的、核心的思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