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烽火台已不複存在,1987年臨潼縣政府在烽火台遺址上重新修建了烽火台,展示了當年烽火台的原貌,引起了中外遊客的極大興趣。

    【範例二】

    世紀行——四項基本原則縱橫談

    電視政論片解說詞

    ……

    多少兢兢業業的努力,多少艱苦奮鬥的心血,雖然換來了戰勝自然災害的成就,卻沒有阻止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迷信。階級鬥爭取代了經濟建設。在曠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們的經濟損失約達5000億元,幾乎等於建國30年全部基本建設總投資。

    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把它稱為“激情的理性”。這種學說充滿熱情,同時又是科學。任何對於科學認識的偏離都會讓人們付出代價,受到懲罰。

    列寧提醒過人們,思想家的過分大膽,對於科學的危險性不下於普通人的懦弱和謹小慎微。但是,沒有大膽的探索,沒有預察未來的想象力,也就不會有科學。

    在東方,在古老的中國,要從一窮二白的起點土騰飛,進行空前的社會試驗,必然會遇到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撞擊,在到達成功之前會經曆許多次挫折、磨練和困難的選擇。

    從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社會主義遇到了空前的挑戰。挑戰,首先來自詛咒它失敗的國際勢力;挑戰,也來自我們本身的失誤。領袖來複去,人民卻永存。40年前,中國人民舉起雙手迎接了這個朝氣勃勃的新製度,40年後,人民將用同樣的明智和創造迎接著社會主義的改革。再圖大業就要立誌改革:銳意改革首先就要戰勝自我。

    1979年,當理論界正在為這場改革準備著精神武器的時候,8億農民也正在為它進行著物質的奠基。這一年,多種形式的農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安徽、四川等地迅速興起,在全國促成燎原之勢。《人民日報》卻發表了一篇讀者來信表示責難。那時安徽省委書記萬裏對拿著報紙讓他表態的人,作了個幽默的回答:“秋後打不出糧食,報紙可不管你飯吃。”是的,報紙不會出糧食,但好的政策卻能換來五穀豐登、牛羊滿圈。人民,隻有千百萬人民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1980年起,黨中央連續5年發出5個“1號文件”’保護支持著農村的幹部群眾。回報這種真誠信任的,是莊稼漢的汗水和歡樂,是鄉鎮企業的崛起,是麥浪滾滾、稻花飄香。“但願蒼生俱飽暖”,多少古代賢明政治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如今在改革中實現了。

    1984年,我國糧食、棉花、油料的產量一舉超過曆史最高水平,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突破產400公斤,首次達到全世界平均水平。

    1989年英國商人羅伯特送給我海關工作人員一張照片。破舊的漁村、低矮的茅屋,岸邊幾隻小船。他說這是十幾年前他站在香港拍攝的深圳。國民黨當局專門在那邊架起高倍望遠鏡,讓人“觀光”大陸的“水深火熱”。今天,不論是遠方的客,還是新到的人,都會吃驚地看著深圳。變了,一切都變了,一切還要變得更美更新。此刻,人們不禁想起,10年前鄧小平在深圳剛剛起步時就堅決地表示:

    “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幹,殺出一條血路來。”

    世界公認的亞洲四小龍,有三條是從炎黃子孫的手中起舞。人們有理由要求,在一母同胞的故鄉,也應該有拔地騰飛的經濟奇跡。今天,綿延大陸東部、南部的14個經濟開發區,像顆顆珍珠鑲嵌在海岸線上。這32萬平方公裏,近4億人口的開放地帶,聯結在一起,不就恰似一條就要升空的巨龍-?

    中國,以改革的勇氣迎接著世界的挑戰; 中國,又以改革的魄力向世界挑戰。犁鏵破土,春筍破土,希望破土。正在拔地而起的全國180多項重點工程,輝煌地記入了共和國現代化的編年史。

    1979年至1986年,我國國民經濟平均增長率為 9.2%, 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為2.6%,發達國家僅為 2.3%;我國的原油生產在國際產油國的排列中,從1949年的第27位上升到第5位;鋼鐵、電力從第26位、25位上升為第4位。煤、糧、棉、布、水泥、肉蛋總量已雄居榜首。

    盡管按照。11億人的平均量,這些數字仍然不高,但誰又能否認,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趕了上來,整個地球都聽到了它強有力的足音!

    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也是曆史的結論。

    這是一部以藝術形式係統地宣傳四項基本原則的電視片的解說詞。這部理論性、政治性、思想性和政策性極強的電視政論片,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高質量的解說詞,才充分地發揮了形象化政治的魅力,使觀眾欣然接受,並受到教育和鼓舞。

    這篇解說詞不像一般的政論文章板起麵孔說教,它是在生動的畫麵背後,道出深刻的理論和原則,理論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通篇解說不是“看圖講話”,而是引申了畫麵的內涵,豐富了畫麵內容的不足,把有限的畫麵放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去 認識、評價,使畫麵更加立體、充實、意味深長。解說詞樸實而熱情,流動著滾燙的激情,使整部政論片具有一種感情的衝擊力、藝術的感染力和思想的穿透力,起到了宣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作用。

    二、解說詞的特點

    ◆緊扣實物、圖像進行解說

    解說詞是服務於事物或人物的,是對事物或人物的解釋和說明,並使觀眾、聽眾或讀者把握其特征、本質;離開了事物或人物,解說詞便沒有了內容,無任何意義,隻是一紙空文。因而,解說詞是以具體的事物或人物為其存在形式的。據此意義,解說詞必須緊緊配合實物或圖像進行解說,扣住實物或圖像遣詞造句,寫話編文,或者進行敘述,或者進行描寫,或者進行詮釋;即使是旁證引申、抒情議論,也必須與所解說實物與圖像有必然的內在聯係,一刻也不能脫離。要言之有物。

    ◆語言悅耳中聽,琅琅上口

    解說詞主要是供講解用的,而講解是一門融聲、樂於一體的藝術,聲即講解員的口齒清晰,聲音洪亮悅耳;樂則是指解說詞要富有節奏韻律,有音樂感,這樣講解起來抑揚頓挫,娓娓動聽,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我們在撰寫解說詞時,力求語言能像詩詞一樣,有節奏韻律,有音樂之美。例如電影《決戰之後》片頭解說詞:

    ……

    曾幾何 甚囂塵上不可一世的黨國精英

    頃刻間 土崩瓦解身敗名裂的階下囚徒

    現而今 換骨脫胎洗心革麵的社會新人

    ……

    這三句解說詞排比整齊,讀來悅耳動聽,琅琅上口,有聲有勢。

    語言動聽悅耳是解說詞必不可少的一麵。另一麵,由於解說詞是對具體事物的著意描繪,其中不僅包容著具體形象,而且也注入真情實感,其寫物,形象逼真;、其寫景,意境優雅;其寫聲,聲情並茂。因此,解說詞還有形象生動、真切感人的特點。

    ◆結構自由而井然有序

    解說詞是按照實物陳列的順序,畫麵推移的順序,鏡頭轉換的順序,樂曲旋律變化的順序等來安排段落層次、謀篇布局的,因此文章的結構要有章法,線索要清楚。當然,解說詞裏所解說的鏡頭、畫麵、陳列物、旋律、樂句等,隻是組成一個事物或人物的有機部分,它們有著相對的獨立性,對它們進行解說的文字必須各成段落。但是,這些段落受到整體結構的約束,所以全篇的結構仍然清晰,井然有序。

    從另一角度說,解說詞是附屬於所講解的事物或人物的,它不能離開實物和圖像,一定要緊扣實物、圖像來撰文寫話,允許各段之間有適當的跳動和間隙,可以不苛求段落絲絲相扣,過渡照應,這就是它在結構上比較自由的地方。但是,就全篇結構講,仍然要求做到井然有序,不能因結構自由而枝節蔓生,東拉西扯;更不允許語句、段落遊離於實物和圖像之外。所以,撰寫時一定要注意層次段落的起承轉合,使全篇成為一個嚴謹的整體。例如,下麵列舉的《世紀行》的解說詞,第一、二自然段之間跳躍很大,好像沒有任何聯係,但在全篇中它們的安排是有序的,雖然跳躍很大,聽起來卻不感到突兀。

    第三節 解說詞的寫作要求

    ◆要深刻理解被解說的人物或事物,做到真正了解

    說明事物一要抓住特點,二要揭示本質。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那就是必須深入了解事物,從感性到理性地去認識它。例如,要講解展覽的產品,你就必須了解這個產品的性能、用途、特點、優點、缺點、成本、價格、生產工藝等等。要講解一處名勝,你首先必須了解名勝的內容、價值、地理環境、人文風俗、傳說及其變遷演化等。總之,要解說哪一類事物,你必須對那一類事物真正了解。如果自己都不得要領,隻有皮毛了解,如何能給別人解說得清楚?要完全了解一類事物,除了觀察、調查,還必須掌握有關方麵的專業知識,研究有關資料。例如有一篇解說激光的文章就寫得很好。

    那麽,激光是怎樣產生的呢?其實,激光和普通的光一樣,都是由於分子、原子中的電子運動產生的。發光的過程歸根結底都是原子的電子狀態變遷的結果。

    但是普通光和激光之間也有本質的區別:普通光是自發運動產生的,各個原子發光總是那樣雜亂無章,在發光時間土有的早,有的遲;在方向上有的向東,有的向西,有的向上,有的又向下,完全沒有秩序,所以這類光源亮度提不太高。而激光卻不同,它是由於受激輻射而產生的光,能使一個個原子都按統一步調,向同一方向,在同一色彩下發射。因此高度集中。激光具有亮度極高、顏色極純、方向性極好的特性,所以激光自1960年問世以來,很快成為一門引人注目的尖端科學,在科研、國防、工農業生產和醫療等方麵,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這篇解說詞把激光的本質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既通俗易懂,又抓住了激光的本質。如果作者不懂科學,不懂激光,縱有三寸不爛之舌,也解釋不清其本質屬性,隻能是隔靴搔癢而已。

    ◆解說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層次分明

    被解說的實物不同,解說的順序也不同,我們要根據被解說的事物本身的內部構造和條理來解說,方能言之有序。

    例如《世紀行》的解說順序就是根據我國近代150年的發展曆史順序寫的,從曆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談我們為什麽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條理顯得清晰。

    有些事物要根據它自身的結構順序來安排解說詞的順序,才能做到層次清楚。例如《洲際導彈自述》在解說導彈的構造時有這麽一段:

    我錐形的腦袋裏裝的是核彈,人稱彈頭。接近目標時,彈頭同身體分離,衝向並炸毀目標。身體呈細長圓柱形,由發動機、製導係統和彈體結構三部分組成。有時彈體末端還有12片尾翼,在飛行時起穩定作用。

    發動機使我能在空中一邊飛行,一邊加速,越飛越快。我自己帶有氧化劑,能保證發動機在真空中也可以燃燒工作,直到推進劑(燃燒和氧化劑)燒完為止。

    製導係統是我的大腦和神經中樞,它指揮我沿著規定的路線飛向目標。彈體結構把身體各部分聯結成一個整體。

    這樣的解說,將一個極其複雜的東西講得非常清晰,這是因為抓住了導彈本身的結構特點,從頭至尾,從重要部件到次要部件逐一寫來,明白清晰。

    還有些事物必須抓住它的功能或用途,按其主次關係來解說。主要的先解說,文字突出;次要的後解說,文字的安排也逐漸減少,做到主次分明,絕不可本末倒置。對名人的解說亦同。例如對張衡的解說這樣寫道:

    張衡(公元78—139年)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河南南陽西鄂(今河南南召縣南)人。曾兩度擔任執管天文的太史令。精通天文曆算,創造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也叫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的成因,說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蝕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天文著作有麽《靈憲》,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在《靈憲》一書中,明確地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認識到宇宙無限性。並認識到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的遠近有關。文學作品如《二京賦》鋪寫京都景象,規模巨大;《歸田賦》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詩》、《同聲歌》各具特色,在五、七言詩的發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張河間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