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句】

    法院有權力判刑,被告人也有上訴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

    que

    缺少quēshǎo.缺乏quēfá

    缺少:短缺,缺乏。

    缺乏:不足,缺少。

    【解析】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缺少”語義較輕,多指在數量上少一些或者沒有。多用於具體的可以計數的人或物,如“人、錢、圖書、機器”等;有時也用於抽象事物,可以和信心、經驗、文化等搭配。

    “缺乏”語義較重,強調極少或沒有,多用於抽象的事物,也可用於具體的人或物。跟它搭配的詞常見的有三類:⑴抽象名詞,如“經驗、信心、勇氣、積極性、上進心”等,可以和“缺少”通用;⑵行為動詞,如“鍛煉、研究、觀察、調查”等;⑶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詞,如“人員、書籍、車輛、彈藥、雨水”等。另外,“缺乏”的對象前麵,一般不用數量詞指出具體數量,也不容易指出具體數量。

    另外,在可以計數而又需要具體說出缺多少的時候,應當用“缺少”,不用“缺乏”。

    【例句】

    因為他從小缺少父愛,所以,很缺乏安全感。

    雀què/qiǎo/qiāo.鵲què

    雀què:①鳥類的一科,吃糧食粒和昆蟲:雀斑、雀盲、雀躍、雀噪、黃雀、麻雀。/qiǎo①用於一些口語詞:雀盲眼、家雀。/qiāo①用於口語,雀斑:雀子。

    鵲què:①一種吉祥鳥:鵲報、鵲起、鵲橋、鳩占鵲巢、喜鵲。

    【解析】

    “雀què”用在麻雀及其相關的詞語中;“鵲què”用在喜鵲及其相關的詞語中。

    【例句】

    小明家周圍有很多樹,每棵樹上都有很多麻雀或喜鵲在樹上叫。

    【中華句源】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有九種要注意的事項:看的時候要注意是否看清;聽的時候要注意是否聽清;自己的臉色要注意是否溫和,容貌要注意是否謙恭;言談時要注意是否忠誠;辦事時要注意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考慮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憤怒時要考慮是否有後患;獲取利益時要考慮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孔子提出的這九個方麵,無論人際交往還是修身養性,或者成功立業,它都是極為實用的警句。生活離不開它,成才更離不開它,因而要在平時努力培養自己這方麵良好的行為習慣。

    觀察仔細才能了解清楚事物的全貌,認真聽清楚才能正確了解對方的真實意思,態度溫和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和好感,態度謙恭才能學習更多的知識,態度誠懇才能有助於獲得對方的認可,辦事嚴謹才能讓委托者放心,征求意見才能避免發生誤會,克製憤怒才能避免產生惡劣後果,合理合法的財富得到後才能安心。

    從細微處著手養成良好的“九思”習慣,讓你更快成才。

    R

    ronɡ

    容易rónɡyì.輕易qīnɡyì

    容易:①做起來不費事的。②發生某種變化的可能性大。

    輕易:①輕視。②輕佻浮躁。③隨便改變。

    【解析】

    這兩個詞都是形容詞,都含有不費力,簡單的意思。但“容易”一般指事物內容的深淺和辦事難易的程度,“輕易”除指簡單容易外,常指對事情態度不慎重,隨便,甚至輕率。另外,“容易”不能重疊,“輕易”可以重疊。“容易”可構成習慣性口語“好容易”“好不容易”“談何容易”,表示不容易,“輕易”可構成“輕而易舉”。

    【例句】

    很不容易舉起的石頭,他輕易就舉起來了,真是神力啊!

    溶.熔.融rónɡ

    溶rónɡ:①形容寬廣,水流動的樣子:溶溶。②在水中或其他液體中化開:溶洞、溶合、溶化、溶劑、溶解、溶液、溶脂、溶質。熔rónɡ:①固體受熱到一定溫度時變成液體:熔點、熔斷、熔焊、熔化、熔解、熔煉、熔爐、熔體、熔岩、熔渣、熔鑄。融rónɡ:①固體受熱變軟或化為流體:融化、融解、融釋、融雪、冰融、消融。②調合,和諧:融合、融匯貫通、融混、融洽、融然、融融、融通、融為一體、其樂融融。③流通:融散、融泄、金融。④長遠、永久:融裔。

    【解析】

    “熔”和“融”“溶”的區別比較清楚。從漢字發生的角度看,“熔”字出現的最晚,是現代才出現的一個漢字,它是為適應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的引進而造成的一個新字。它的意義單一,即熔化,就是用高溫時固態物質轉變為液態。“熔”字的義符是“火”,讓人容易聯想到火熱的場麵。如“熔岩”“熔爐”。

    “融”是會意字,左邊為“鬲”,是古代鼎一類的煮器,右邊是“蟲”,假借用來模擬熱氣蒸騰的景象。在古代漢語中,“融”的義項很豐富,比如“熔化、消溶,融合,通融”等。“融融”。多用來形容和睦快樂,如鄭莊公對其母薑氏說的“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

    “溶”是形聲字,本義是“水盛貌”,引申指廣大、安閑等義。“溶溶”本指水麵寬廣的樣子,多用來形容月光的明淨潔白,如“月色溶溶”。通過查考我們發現,在古漢語中,“溶”並沒有溶化、溶解義。“溶化”“溶合”“溶解”“溶入”等的出現,是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中的事。

    “融”和“溶”的關係比較複雜一些。從語用實際來看,在表示物體的形態發生變化並進入另一物體,或兩種、兩種以上的物體合在一起組成均勻、穩定的混合物時,兩個字可以通用,比如“融入”也作“溶入”,“融化”也作“溶化”,“融解”也作“溶解”,“融合”也作“溶合”,“融和”也作“融和”,等等。

    不過,在現代漢語中,“融”和“溶”組成的這些異形詞,在使用上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融入”“融化”等比較古典,書卷氣較濃,往往帶有文學色彩,多用來表示抽象的東西;而“溶入”“溶化”等則是後起的,多用來表示具體的物質的混合。

    總之,在古代漢語中,“融”字身兼數職;在現代漢語中,隨著表達的日益精密化,後來人們用“溶”和“熔”字,逐漸分擔“融”的本分職務。概言之:(1)凡表示使用高溫的方法使固態的物體變成液態時,由“熔”字來表示,如“熔化金屬”;(2)凡表示具體物質在水或其他液體中分化溶解時,多用“溶”,如“樟腦溶於酒精”“糖與水溶為一體”;(3)凡表示自然界中的冰、雪、霜等因氣溫升高而變化成水時,多用“融”,如“殘雪消融”;(4)凡表示和諧、調和、通達等比喻義、抽象義時,用“融”,如“關係融洽”“黨和群眾融為一體”“融會貫通”。

    【例句】

    張書記善於做人的思想工作,他的每一句話就融化冰雪的陽光,熔化鋼鐵的熔爐,把熱情溶入每個人的心中。

    ru

    孺.儒rú

    孺rú:①小孩子:孺慕、孺子、孺子牛、婦孺皆知。儒rú:①讀書人:儒林、儒生、儒雅、腐儒、通儒。②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一個學派:儒家、儒教、儒士、儒術、儒學。

    【解析】

    “孺”指小孩,而“儒”指讀書人。所以不要用錯。

    【例句】

    那個儒生的才華遠近聞名,婦孺皆知。

    【奇思妙想】不聽指揮的士兵

    打仗時拿破侖高喊:“衝啊!”為什麽他的士兵肯定會原地不動?

    答:士兵叛變了。

    錯!因為他喊中文,法國士兵聽不懂。

    S

    sɑ

    撒sā/sǎ.灑sǎ

    撒sā/sǎ:sā①放開,發出:撒謊、撒開、撒口、撒氣、撒手、撒網、撒鴨子。②盡量施展或表現出來:撒刁、撒歡兒、撒酒瘋、撒奸、撒嬌賣俏、撒野。/sǎ①散播,散布:撒播、撒網、撒種、別撒了。

    灑sǎ:①使水或其他東西分散地落下:灑淚、灑掃、灑水。②東西散落:灑了一地、糧食灑了。

    【解析】

    “灑sǎ”跟“撒sǎ”都可以指分散落下,但用法有所不同。“灑”用於液體。例如:灑水車、別把湯灑了、酒灑了、灑下熱淚。

    “撒”用於固體。如,豆子灑了一地、沙子撒出來了、鹽都撒地上了。

    另外,指“陽光”“愛心”等,一般用“灑”。如,陽光灑在大地上、愛心灑滿人間。

    【例句】

    當陽光灑滿屋子的時候,我和爸爸就該出去撒網了,這個時間總會有很多魚。

    撒手鐧sāshǒujiǎn.

    殺手鐧shāshǒujiǎn

    撒手鐧:指古人廝殺時一方出其不意地用鐧投擊敵方的招數,現在多用來比喻關鍵時刻使用的絕招。

    殺手鐧:秦家鐧的一個招數。

    【解析】

    “撒手鐧”和“殺手鐧”,讀音差不多,但它們有很大區別。“殺手鐧”僅是一個招數名,沒有比喻義。而“撒手鐧”是軍隊雙方在戰場上進行廝殺,當主要作戰兵器無法取勝甚至於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敵將追殺麵臨險境時,一方抽出鐧來,突然回身給敵將以致命一擊,瞬間扭轉局麵取得勝利。在這樣的一擊中。對“撒手鐧”,既要強調技術含量高、作戰威力強,更要強調出其不意,要在最關鍵的時候使用,達到“一招製敵”的功效,一舉扭轉戰局,打贏戰爭。

    【例句】

    在抗敵最後,他實處了撒手鐧,最後的也是最厲害的招數殺手鐧。

    se

    色彩sècǎi.光彩ɡuānɡcǎi

    色彩:①物體表麵呈現的顏色。②人的某種思想傾向或事物的某種情調。

    光彩:①顏色和光澤,光輝。②光榮。

    【解析】

    這兩個詞都含有“顏色”的意思,都可用來表示事物的名稱,但“色彩”指顏色或顏料,還指人的某種思想傾向或事物的某種情調。“光彩”強調顏色和光澤,常與“照人、奪目、耀眼”等搭配;還可表示“光榮”的意思,而“色彩”沒有這個意思。

    【例句】

    她穿著鮮綠色彩的長裙,顯得光彩奪目。

    【開心一刻】無貨不備

    美國一大百貨公司門口貼出告示,上寫“無貨不備,如有缺貨,願罰10萬美元”。一法國遊人欲得此10萬美元,環繞公司一周後去找該公司經理,問:“我買潛水艇,在什麽地方?”經理領他到18樓,玩具攤裏真的有潛水艇。法國人又說要外星人,經理領他到“未來世界”貨攤,果真有幾個外星人模特兒。法國人決不罷休,問道:“可有肚臍長在眼睛之上的婦女嗎?”經理不慌不忙地對旁邊一位女售貨員說:“你來一下倒立給這位客人看看。”

    shɑ

    沙shā/shà.砂shā

    沙shā/shà:shā①非常細碎的石粒:沙塵、沙礫、沙療、沙漠、沙丘、沙鷗、沙石、沙灘、沙浴、沙洲、沙子、風沙、泥沙。②像沙的東西:沙瓤、沙糖、豆沙。③聲音不清脆不響亮:沙啞。/shà①搖動使東西中的某些雜物集中,以便清除:沙米。

    砂shā:①同“沙”①②:砂布、砂粒、砂輪、砂糖、砂紙、翻砂、金剛砂、朱砂。

    【解析】

    這兩個字字形相似,字義也相近。“沙”是為“氵”和“少”組合在一起,指水少沙現。本義就是河床中被水衝碎的小石粒。“砂”本義同“沙”,但兩個字都有各自習慣搭配,也有通用的。

    【例句】

    那個正在曬沙子的人嘴唇邊上有個朱砂痣。

    shɑn

    閃爍shǎnshuò.閃耀shǎnyào

    閃爍:光亮晃動不定、忽明忽暗。

    閃耀: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也指光彩耀眼。

    【解析】

    兩個詞都是動詞,都指“光亮閃動耀眼”。

    但“閃爍”強調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光亮程度不太高;它也可用來比喻說話時吞吞吐吐,稍露一點兒意思,但又不肯明確,如“閃爍其詞”;“閃爍”還可重疊成“閃閃爍爍”的形式使用。“閃耀”強調不僅光亮搖動還光線耀眼,光亮程度較高,詞語意義及適用範圍都比“閃爍”要窄,也不能像“閃爍”那樣重疊使用。

    【例句】

    在閃爍的光線下,鑽石閃耀著最奪目的光輝。

    善.擅shàn

    善shàn:①心地寬仁,好的品質和行為:善根、善舉、善良、善男信女、善人、善始善終、善事、善堂、善心、善行、善有善報、懲惡揚善、慈善。②高明的,良好的:善本、善才、善策、善處。③友好:和善、親善、友善。④熟悉:麵善。⑤辦好:善後。⑥擅長,長於:善辯、善辭令、善於、善戰、多謀善斷。⑦好好地:善待、善罷甘休。⑧容易:善變、善忘、多愁善感。擅shàn:①超越職權,自作主張:擅斷、擅幹、擅離職守、擅行、擅自、專擅獨行。②獨攬,占有:擅兵、擅寵、擅國、擅利、擅美、擅權。③長於,善於:擅長、擅業、不擅辭令。

    【解析】

    “善”在古代漢語中,本義是“美”或“良”的意思,後引申為“熟悉某事物”的意思。

    “擅”在古漢語中本義是“獨斷”,引申為“專”,如“擅長”即“專長”。

    “擅長”指人在某一專業領域特別精通,或是獨具某種特長。“善於”所指的精通程度不如“擅長”,更多時候,“善於”指在某一領域做得比其他領域強的意思,但並不一定在此領域特別精通。

    【例句】

    科長:“看著你麵善,咱們好像在哪裏見過。”

    科員:“哦,我是那個擅長開叉車的紡織廠技術員,您還為我頒過獎呢。”

    shi

    使命shǐmìnɡ.任務rènwù

    使命:任務,責任。

    任務:①擔負的責任。②指交派的工作。

    【解析】

    兩個詞都是名詞,都指“所負擔的責任”。但“使命”側重指重大的或特殊的任務,是書麵語。“任務”可指重大的責任,也可指一般的責任,是指定擔任的工作或擔負的責任,兼用於書麵語和口語。“任務”常與“布置”“分配”“調整”“交代”等動詞搭配,“使命”不能與這些詞語搭配。

    【例句】

    1.這是上級分配給我的任務。

    2.為了不辱使命,他冒著生命危險把秘密信件親自送到地下同誌手中。

    【知識講堂】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

    shou

    受.授shòu

    受:①接納:受保人、受教、受戒、受精、受爵、受理、受領、受命、受名、受聘、受權、受托、受業、受益、感受、接受。②忍耐某種遭遇:受窘、受苦、受累、受窮、受辱、受製、承受、忍受。③遭到:受潮、受懲罰、受寵若驚、受挫、受敵、受害、受寒、受冷、受騙、受屈、受辱、受阻、遭受。④適合,中:受吃、受看、受聽、受使、受用。

    授:①給,與:授獎、授命、授旗、授權、授賞、授時、授受不親、授位、授銜、授勳、授以、授意、授予。②教,傳給:授粉、授精、授課、授業、授藝。

    【解析】

    這兩個字形似,音同,但它們的意義其實是相反的。“受”指被動的接受;而“授”則是主動的給與。要注意區分。

    【例句】

    在父親的授意下,我接受了客人的禮物。

    shu

    熟悉shúxī.熟識shúzhi

    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

    熟識:認識某人較久,認識事物比較深刻。

    【解析】

    “熟悉”和“熟識”都做動詞,都有“知道、了解得很明白清楚”的意思。

    “熟悉”側重指知道得清楚明白,語意較輕,使用範圍最大,不限於技術、知識等,可以用於人或其他具體的或抽象的事物。可以用於書麵語和口語。能重疊成“熟悉熟悉”。

    “熟識”側重指認識時間很久,了解比較透徹,語意較重。使用範圍較窄,而且通常指人,也可用於抽象的事物,多用於書麵語,不能重疊。

    【例句】

    他們之間認識很久了,彼此之間都比較熟識,很熟悉他的為人。

    樹立.豎立shùlì

    樹立:樹立,直立,立起來。

    豎立:長形物體垂直地立在地上。

    【解析】

    兩個詞都有立起來的意思,但“樹立”多用於抽象的好的事物,如,樹立榜樣。而“豎立”,則指物體垂直立著或埋在地下。如,把電線杆豎立起來。

    【例句】

    為了給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校長決定在校門口豎立一塊光榮牌,把優秀學生的名字張貼在上麵。

    si

    撕.廝

    撕:①用手把東西扯裂:撕布、撕扯、撕毀、撕開、撕裂、撕票、撕破、撕碎、撕心裂肺。廝:①古代幹粗雜活的男性奴隸或小役:廝役、小廝。②古代對人的稱呼:那廝、這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