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53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3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53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南部新書》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637329206275]}],"6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6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哈姆雷特》reference_book_ids":[7111990303451515912,6885615257843141645,7070317133669862414,726189784192726121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6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奧賽羅》reference_book_ids":[70244333151259392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6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李爾王》reference_book_ids":[7070317133728582693,7024430660798385166]}],"2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press_status":1,"content":"  【中華句源】

    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宋.王安石的《乞製置三司條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之人,有財即聚,而要理財不能不講仁義。

    王安石主張從經濟入手,對社會進行全麵改革。王安石生財的辦法是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發揮人的創造能力;理財的辦法是抑製兼並,輕徭薄賦,省斂寬民。所以他說:“蓋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不可以無義。”夫以義理天下之財,則轉輸之勞逸不可以不均,用度之多寡不可以不通,貨賄之有無不可以不製,而輕重斂散之權不可以無術。他的這一思想,在農田水利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改革措施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新法的實行觸及了宗室、外戚的切身利益。例如,神宗和王安石變革宗室子弟的任官製度,使不少遠房的金枝玉葉失去了得到官職的機會,因而招致他們的強烈不滿。這些宗室子弟不僅向朝廷上書,甚至圍攻王安石本人,攔住他的馬,對他說:“我們和皇帝都是同一祖先,丞相不要為難我們。”最終王安石的改革由於觸及了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了,但他的這一思想卻保存了下來。

    dinɡ

    丁dīnɡ.丁zhēnɡ

    丁dīnɡ:①從事某種勞動的人:庖丁、家丁、園丁。②人口,也指成年男子:丁冊、丁對、丁賦、丁稅、丁口、丁年、丁徭、丁役、丁壯、添丁。③天幹的第四位,用於作順序第四的代稱:丁是丁,卯是卯、丁醜、丁方、丁亥、丁級、丁未、丁夜。④象聲詞:丁當、丁零當啷。

    丁zhēnɡ:①象聲詞,形容伐木、下棋、彈琴時發出的聲音:丁丁。

    【解析】

    兩個音都有能和其他字搭配成為象聲詞,但發出的聲音並不同,一個是“dīnɡ”的清脆聲;一個是“zhēnɡ”沉悶聲。“丁zhēnɡ”除了做象聲詞外,沒有其他意義。

    【例句】

    上課鈴丁丁地響起來了,教室裏再次傳來丁丁的琴聲。

    鼎dǐnɡ.鼐nài

    鼎dǐnɡ:①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三足兩耳:鼎鐺玉石、鼎沸、鼎罐、鼎鍋、鼎鑊(huò)、鼎食、鍾鼎、鑄鼎、銅鼎、鍾鳴鼎食。②其是古代立國重器,所以,又象征政權:鼎革、鼎命、鼎業、鼎彝、鼎祚、定鼎、九鼎、問鼎。③象征三方並立、互相對峙:鼎分、鼎峙、鼎足之勢。④盛大,大,具有重要地位:鼎臣、鼎輔、鼎甲、鼎力支持、鼎能、鼎盛、鼎司、鼎台、鼎族、大名鼎鼎。

    鼐nài:①大鼎:鼎鼐、蔣光鼐、姚鼐。

    【解析】

    “鼐”因為多了一個“乃”,所以,不讀“dǐnɡ”讀“nài”,注意是四聲,而不是三聲“nǎi”。

    【例句】

    在三足鼎立的三國時代,諸葛亮是蜀國的鼎鼐之臣,其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三國發展曆史。

    donɡ

    垌dònɡ.垌tónɡ

    垌dònɡ:①田地:垌田。②地名用字:合傘垌、儒垌。

    垌tónɡ:①地名,在湖北省漢川縣:垌塚。

    【解析】

    地名都是固定讀音,所以,不要把“垌”音讀混。

    【例句】

    在垌塚地區也有廣闊的垌田。

    dou

    鬥dǒu.鬥dòu

    鬥dǒu:①中國市製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米升珠、一抖米。②量糧食或酒的器具:鬥酒、鬥酒百篇、鬥瓶。③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鬥大、鬥目、鬥碗。④形容事物的微小:鬥船、鬥祿、鬥鑼、鬥筲(shāo)之器、鬥室。⑤像鬥的東西:鬥車、鬥笠、鬥篷、鬥胸、漏鬥、煙鬥、熨鬥。⑥旋轉成圓形的鬥形指紋的簡稱:鬥紋。⑦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泛指星。也特指“北鬥星”:鬥折蛇行、南鬥、氣衝鬥牛。⑧古同“陡”,高聳的樣子,也指時間的突然:鬥頓、鬥健、鬥絕、鬥峻、鬥辟、鬥峭、鬥然。⑨在建築中,拱是建築上弧形承重結構,鬥是墊拱的方木塊,合稱鬥拱。

    鬥dòu:①對打:鬥毆、格鬥、勾心鬥角、戰鬥。②比賽勝負,爭勝:鬥勁、鬥力、鬥智、鬥誌昂揚。③讓動物之間互爭高下:鬥牛、鬥蟋蟀。④拚合,對準,湊近:鬥眼。⑤古同“逗”,逗引。

    【解析】

    “鬥dǒu”開始為意思是裝糧食的容易,後來表示計量單位,之後引申為像鬥一樣的東西,也形容像鬥一樣或大或小。除此之外,它還指星名,也指高聳的樣子和在建築結構。

    而“鬥dòu”主要做動詞,表示一爭高下。

    【例句】

    大臣即將告老還鄉:“臣鬥膽把這個鬥笠送給皇上,希望皇上不忘天下蒼生社稷,堅持鬥爭,驅除韃虜。”

    皇上:“多謝愛卿這些年的辛勤工作,聽說愛卿閑來愛都蛐蛐,朕特送你一個,希望你能在家安度晚年。”

    【知識講堂】“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由來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語其實是從一句話訛變過來的,本來這句話是“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因為捕狼需要走遠的路,所以,就要捕狼人要能舍得磨壞鞋。但南方方言中“鞋子”和北方話中的“孩子”很像。結果這句話從南方傳到北方後就變成了現在這樣了。du

    都dū.都dōu

    都dū:①大都市:都會、都市、通都大邑。②一國的最高行政機關所在的地:都內、都輦、都下、都邑、奠都、定都、故都、國都、建都、京都、舊都、首都、遷都、行都。③美好:都麗、都雅。④總、積聚:都場、都居、都為一集、都澤。⑤居:都卿相之位。⑥古代稱頭目、首領,也指官位名:都部、都察院、都督、都護、都尉。⑦姓。

    都dōu:①全,完全:都不錯、都要。②表示語氣的加重:動都不動。

    【解析】

    除了“都dōu”表示程度深或語氣種外,其他情況讀讀“dū”。

    【例句】

    他們曾經都是和皇帝並肩作戰的好兄弟,但是,定都建國之後,皇帝一個個把這些元老貶回家,這是封建社會常有的現象。

    讀dú.讀dòu

    讀dú:①根據文字念:讀經、讀書、讀數、範讀、朗讀、默讀、誦讀、速讀、宣讀。②看,閱覽:讀報、讀過、讀畫、讀後感、讀律、讀物、讀雜誌、讀者、審讀、閱讀。③求學:讀大學、半工半讀、走讀。④字的念法:讀破、讀音。

    讀dòu:①舊時文章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指文章裏一句中間念起來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句讀。

    【解析】

    “讀”除了“句讀”詞語中讀“dòu”外,其餘都讀“dú”。

    【例句】

    古代人寫文章不使用標點符號,所以,他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把一句話中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成為句讀。

    黷dú

    黷dú:①渾濁,汙辱,輕慢:黷敬、黷貨、黷昏、黷冒、黷穹、黷誓。②隨隨便便,濫用:黷煩、黷祭、黷刑、黷劄、黷征、窮兵黷武。③貪、求:黷財、黷貨。④黑:“林木為之潤黷。”

    【解析】

    有很多人把“黷”誤讀成“mài(賣)”,其實它讀“dú”,它的釋義也表明,這個字代表的是狠毒的行為,這樣通過聯想,就可以輕鬆讀準讀音。

    【例句】

    漢武帝雖然把西漢推上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最高峰,但他也做過窮兵黷武的事情。

    肚dǔ.肚dù

    肚dǔ:①可以吃的動物的胃:燴肚絲、牛肚、羊肚兒、豬肚子。

    肚dù:①腹部,胸下腿上的部分,也指人的腸胃部分:肚腸、肚包、肚帶、肚兜、肚量、肚喃、肚皮、肚臍、肚子、牽腸掛肚。②圓而凸起像肚子的地方:爐肚兒、手指頭肚兒、腿肚子。③指思維器官:肚裏存見、肚裏打草稿、肚皮裏蛔蟲、心知肚明。

    【解析】

    “肚dǔ”僅指“供食用的動物的胃”,其他情況都讀“dù”;不要把“豬肚子”,誤讀成“豬肚(dǔ)子”。

    【例句】

    今天是明明最喜歡吃的炒羊肚兒,結果剛剛十歲的他竟然吃了兩碗飯,把大半盤都吃下去了,肚子撐得很大。

    度dù.度duó

    度dù:①事物所能達到的境界,也指限額:程度、高度、力度、強度、限度。②依照計算的一定標準劃分的單位,及其工具:度量衡、尺度、弧度、角度、刻度、濃度、濕度、緯度、溫度計、一度電。③法則,應遵行的標準:度軌、度矩、法度、製度。④詞綴。加在“年、季、月”後,表時間段落:季度、年度、月度。⑤勸人出家,也指宗教說法中使死者靈魂得以脫離地獄諸苦難:度說、度脫、剃度。⑥人能容受的量:度量、氣度、器度、風度。⑦考慮:度內、置之度外。⑧過,挨:度過、度荒、度假、度蜜月、度命、度日、度歲、度嘴、歡度新春、苦度年關、虛度年華。⑨量詞,次:一度、再度。⑩姓。

    度duó:①計算,揣測:度德量(liànɡ)力、度長絜大、測度、揣度、忖度、審時度勢。

    【解析】

    讀“duó”時,當動詞使用,指人在內心裏“琢磨,推測”,而念“dù”的時候,沒有這個意思。所以,其餘的都讀“dù”。

    另外,注意“度德量力”中的“度”念“duó”,是“揣測”的意思,不要把它讀成“dù”。

    【例句】

    對於暑假度假地點的選擇,他揣度了妻子可能的想法,最終把地點確定在了三亞。

    duɑn

    端詳duānxiánɡ.端詳duānxiɑnɡ

    端詳duānxiánɡ:①指舉止端莊安詳,也指事情的前後經過。

    端詳duānxiɑnɡ:①指仔細看。

    【解析】

    不要說這個人很“端詳duānxiɑnɡ”會讓人費解。

    【例句】

    老太太端詳兒子領來的女朋友好長時間,背地裏誇獎說,這個姑娘舉止端詳,一看就是大城市裏出來的人。

    dui

    對頭duìtóu.對頭duìtou

    對頭duìtóu:①正確,合適:他的做法很對頭。②正常:他的臉色有些不對頭。③合得來:他倆脾氣對頭。

    對頭duìtou:①仇敵,也指競爭對手:這兩個人是對頭。

    【解析】

    表示敵對的,仇敵,作名詞,“頭”要讀輕聲。

    【例句】

    哥哥:“今天我看王冰的神色不對頭。”

    弟弟:“我今天看到他在村頭遇到他的老對頭張冰,他們倆對罵了幾句髒話。”

    【中華詞源】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高尚君子的行為,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誌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的目標。

    這句話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dun

    囤dùn.囤tún

    囤dùn:①用竹篾、荊條等編織成的或用席箔等圍成的用來存放糧食的器物:大囤滿,小囤流、糧囤。

    囤tún:①儲存糧食貨物:囤戶、囤貨、囤積、囤積居奇、囤集、囤聚、囤糧、囤塌。

    【解析】

    “囤dùn”用作名詞,表示裝糧食的容器;而“囤tún”則用作動詞,表示“積累糧食”。

    【例句】

    今年是個大豐收,糧囤裏已經囤滿了夠吃一年的糧食。

    頓dùn.頓dú

    頓dùn:①短暫的停止:頓宕、頓斷、頓號、頓轡、頓駕、頓了一下、頓歇、頓滯、頓足不前、停頓、抑揚頓挫。②猛然,立刻,一下子:頓飽、頓爾、頓改前非、頓即、頓開茅塞、頓然、頓時、頓悟、頓消、茅塞頓開。③叩,跺,撲倒:頓踣、頓首、頓頭、頓膝、頓足。④處理,安置,屯駐:頓備、頓兵、頓放、頓綱、頓寄、頓舍、頓息、頓住、安頓、整頓。⑤疲乏:頓弊、頓悴、頓卒、困頓、勞頓。⑥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動:頓筆、頓一頓。⑦次:頓頓、打一頓、三頓飯、說了一頓。⑧掙脫:頓開、頓纓。⑨姓。

    頓dú:①漢匈奴族中一個單於的名字:冒(mò)頓。

    【解析】

    “頓”隻有組成“冒頓”時,才念“dú”,不要把“冒頓”誤讀成“màodùn”。

    【例句】

    單於冒頓在行軍路上停頓了一下,他看著自己這片廣闊的大草原,心中萬分自豪。

    duo

    多少duōshǎo.多少duōshɑo

    多少duōshǎo:①表數量大小:根據多少定量吃飯。②程度上或多或少:秋天雖然中午多少也有點涼意。

    多少duōshɑo:①用在問句中,詢問數量:有多少錢?②表示數量不定:要多少給多少。③表數量多:天氣很熱,多少人都中暑了。

    【解析】

    “有多少錢”中的“少”要讀輕音。

    【例句】

    今年糧食歉收,要根據各個部門人的飯量決定做飯多少,這樣,多少能給單位解決點負擔。

    咄duō.拙zhuō

    咄duō:①感慨,驚怪:咄咄逼人、咄咄怪事、咄嗟立辦。②嗬叱聲:咄叱、咄啐、咄罵。

    拙zhuō:①樸實、不靈活、不善於:拙薄、拙誠、拙宦、拙訥、拙樸、拙守、拙行、拙政、拙直、拙嘴笨舌、笨拙、弄巧成拙、心勞日拙。②謙辭,稱自己的:拙筆、拙見、拙荊、拙室、拙著、拙子、拙作。③粗劣、目光短淺:拙惡、拙夫、拙劣、拙目、拙淺、拙澀、拙率、拙俗、拙眼、拙野、拙智。

    【解析】

    這兩個字字形相似,所以容易混讀讀錯,它們都不讀“chū(出)”,“咄”表示驚訝、憤慨,要用嘴呼籲、說,所以,用“口”字旁,讀“duō”;“拙”表示“不靈巧、粗劣”,用“扌”旁,讀“zhuō”。

    注意不要把“咄咄怪事”誤讀成“chūchū(出)怪事”;不要把“心勞日拙”誤讀成“心勞日chū(出)”。

    【例句】

    海瑞雖然拙於交際,但秉性正直,敢於伸張正義,在他身上有股讓壞人望而生畏的咄咄逼人之氣勢。

    垛duǒ.垛duò

    垛duǒ:①牆或某些建築物上頭伸出的用磚石或木料做的部分,起支撐或掩蔽作用:垛堞、垛口、垛樓、垛子、城垛。②土築的箭靶子:箭垛、射垛、中(zhònɡ)垛。

    垛duò:①整齊地堆積起來:垛疊、垛後麵、垛積、垛起來、堆垛。②整齊地堆積而成的堆:草垛、麥垛。③量詞,用於堆砌起來的東西:兩垛磚、一垛柴、一垛牆。

    【解析】

    “垛duǒ”主要指“磚或土築的牆”,具有永久性的;而“垛duò”則指堆積動作以及形成的堆,且是暫時堆起來的,隨時可以搬走。

    注意“垛子”有兩個音,讀“duǒzi”指牆上想外或向上突起的部分;念“duòzi”指堆起來的堆。

    【例句】

    每年村頭的垛子旁邊就會垛起一座座像小山一樣的麥秸稈堆。

    【開心一刻】棋逢高手

    約翰遜的話匣子是開不得的,隻要一開,就沒完沒了,尤其是走進他的牧場時,他會翻出祖宗八代並向你介紹牧場的一草一石,讓你聽得頭痛。真是老天有眼,他也有被別人的話吵得受不了的時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