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趙會彬和孫桂芳來說,什麽事都沒有女兒高考重要。

    高考可關乎女兒的一生。

    兩人雖然沒念過多少書,但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女兒從小成績就好,他們幫不上什麽忙,但隻要女兒能考得上,他們砸鍋賣鐵也得供。

    曾經有個相熟的蝦販子,買完蝦後在她家吃飯,幾杯酒下肚,指著貼滿半麵牆的“三好學生”、“優秀學生”獎狀,大言不慚地說道:“趙老弟,閨女念那麽多年書有什麽用?到最後還不是別人家的!”

    直腸子的趙會彬,當場一杯酒潑到對方臉上,並揚言再不跟他做生意。

    “我願意供我閨女念書,礙著你什麽事?喝點酒不知道自己是誰了!趕緊給我滾,以後我家的蝦皮再不賣給你。”

    因此,趙詠薇的話一出口,兩人臉色立馬就變了。

    “薇薇,你好好學習,不用擔心家裏的事。你二舅想美事呢。” 孫桂芳一邊說著,一邊給丈夫打眼色。

    趙會彬心領神會,忙不迭地點頭,“沒錯沒錯,我們不會答應你二舅的。”

    趙詠薇仿佛沒看到她爸媽的眉眼官司,笑著說好。

    掩在飯碗後的嘴角上揚,她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期待明天,某些人大失所望的樣子了。

    真是想想就讓人激動啊!

    按照習俗,大年初二是出嫁女兒回娘家的日子。

    一大早,趙詠薇就被喊起床。

    “拜年要趁早。我們離你姥家住得又近,去晚了不合適。”

    趙詠薇的姥姥和姥爺一共生育了六個子女,三兒三女,分別是孫桂芬、孫慶仁、孫桂芳、孫慶義、孫桂傑和孫慶禮。

    她媽媽孫桂芳在女兒中排行老二,在所有兄弟姐妹中總排行老三。

    趙會彬對嶽父嶽母一向孝順,嘴巴上沒說什麽,手上的動作卻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一家人匆匆吃過早飯,大包小包地出了門。

    趙家原來也不是東廟村本地人。據趙會彬說,他很小的時候,跟家裏人闖關東,從山東一路徒步走到的遼省。

    肥沃的黑土地和海裏蹦躂的魚蝦,讓饑餓的趙家人找到了安全感,在東廟村安了家。

    孫家離東廟村不遠,本來也是農村,但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動遷了,成為了整個花池經濟開發區第一批住進樓房的人。

    當時孫桂芳和大姐孫桂芬都已出嫁,因此除了二人,其餘的幾個兄弟姐妹都分到了樓房。

    即便是娶了妻的大舅,因為是兒子,也從姥爺姥姥手裏硬要到了一套樓。

    這些年下來,除了大姨和老姨,幾個舅舅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她媽媽這個姐/妹的不屑。

    仿佛因為她家住在農村,就低他們一等似的。

    看著走在前麵的爸媽,趙詠薇腦子裏不受控地就會想到這些。

    趙會彬和孫桂梅手上拎著東西,一路上不停地跟人打招呼,互相拜年。

    住了幾十年,幾乎整個村子裏都是熟麵孔。

    “李叔,過年好啊!”

    “哎,是宋老二啊,你也過年好。這是去丈母娘家?”

    “對,陪我媳婦回娘家拜年。”

    “後麵的是你閨女吧?聽說書念得特別好?是不是要考大學了?”

    聽到有人誇自己女兒,夫妻倆臉上的笑容更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