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三個小時,波菲頓在華府地區出名了,我們這條小街也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不得不令人感到,警察局匆匆忙忙塞傳單,有擺脫幹係之嫌疑。

    雖說要被迫“曬”出來,但並沒有法律阻止波菲頓們從事和孩子有關的工作。

    說起來,那家教堂的本堂牧師是這次事件的另一爭議人物,因為他堅稱自己沒有做錯,目的是給“迷途羔羊”重生的機會,並說波菲頓對孩子們毫無威脅。

    這樣的話,對家長們來說顯然是蒼白無力的。社區的反應非常激烈,大家同仇敵愾地要把波菲頓趕出這條街。總得有人和他做鄰居吧?有人在社區會議上小心翼翼地說。那我不管,反正不能是我。立刻有更多的人怒氣衝衝地叫起來。

    48小時內被驅逐

    於是,人們開始數落那位本堂牧師的一貫“劣跡”。最顯著的,莫過於在出租那兩棟教堂樓房時,常常招來不三不四的租客,成為這片高尚住宅區的害群之馬。人們甚至提議,集資把房子從教堂手裏買下來,這樣可以嚴格管理租賃。這個點子居然立刻獲得了回應。即使是在經濟低迷之時,對這條街上富裕的人們來說,花錢買到某種特殊的領地和保護,比什麽都重要。

    從警察局塞傳單到社區舉行緊急會議,48小時不到,波菲頓先生就被成功地驅逐出去了。他到哪裏再去找新家和新工作,似乎沒人關心。鄰裏們及時向教堂遞交了要求妥善管理租戶的請願書,遊樂場和幼兒園裏又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聲,小街也很快恢複了平靜。那位牧師是對的,誰都應該有重新做人的機會;但非得讓戒酒的人賣酒、戒煙的人賣煙,才足夠有挑戰性嗎?

    帶著小子們走在門前的小街上,我享受著平靜和安全,隻是每次路過波菲頓住過的房子,總會想起這段令人心情複雜的“插曲”。很難想象他在這裏工作了那麽久,卻在閃電般的曝光事件中驟然退場。我想,那個“家庭看門狗”網站上星羅棋布的地區圖,或許不看也罷,免得又給生活添一份焦慮。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