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你現在這個體能,這個運動方式,當初肯定不是運動健身那一套。你是學戲去了吧。”

    國其聆就不好意思起來:“你這就沒意思啊,太沒意思了,拆台呢。”

    鄒協倒是奇怪了:“學戲曲 還能讓人瘦嗎?”

    黨亮很篤定的點頭:“那肯定啊,首先戲曲的練習是非常累的,唱念做打,沒有一個省力氣的。另外一個是什麽呢,梨園行裏專有瘦身的法子。你看那麽多戲曲演員,隻要他還演,就沒有胖的,累是一方麵,管理也很重要的。

    尤其是花臉演員,他們要的臉型就偏圓,多半還是要魁梧身材,管不好就胖了,戲服一套少的上萬,正常的十幾萬,除了大角兒,別的衣服都是公用的,那都是勻碼,瘦了你可以往裏填東西,裏麵多穿幾件,胖了穿不進去,那您老就歇歇吧,替補有的是。”

    國其聆也點頭附和:“那倒是,很多劇團現在都是衣服比人貴,演出也不多,很多戲服還都是前輩留下來的。”

    傳統文化的窘境,不言而喻,梨園行也算重災區,大部分人隻看到京劇的沒落,是因為京劇在梨園行裏名氣最大,年頭兒近,而且又是京城人力捧,消息多了才都知道——從這些方麵看,其實京劇隻是演出少了,並不算沒落。

    和京劇差不多年紀的評劇,同列京評梆曲四藝(這裏頭的曲指的是昆曲,而不是大鼓之類的曲藝)可是現如今除了京劇的消息還有人關心,其他的梆子、昆曲,別說有沒有人聽,就是出了點兒八卦,又有多少人關心呢?

    很多人大概其是分不清昆曲和黃梅戲,也不分不清越劇和昆曲,甚至有很多人也分不清評劇和京劇,一旦這些劇種唱同一出戲,多數觀眾都是隻聽個音兒,是沒有深度鑒賞分析意願和能力的。

    五大傳統戲曲,京劇評劇黃梅戲越劇豫劇,沒有一個誕生過了三百年的,要說傳統,它們比梆子、皮黃、秦腔、昆曲、要年輕太多了,就是和各種地方小調比,都是太年輕。

    它們都過得風雨飄搖,其它的東西,無聲無息就消亡的根本數不過來。

    往前六十年,這都是流行文化,但是如今呢,已經需要保護了。

    黨亮之所以詐稱學過東北小調,便是因為這類技能早已經散落,尋常人就是會上那麽十段八段,有點人脈便能認證個非遺傳承,隻不過高處走不容易,他會的那些勉強也夠個市級非遺的申報了,運作運作批下來不難。

    但是他也沒說要去做,因為傳承太散,他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傳承在,擋了別人的路終歸不好,這世界有怨詭,而傳承布道之願,乃是大願,因為這個事兒有了執念,死後一靈不昧必然是個高級怨詭,雖然處理起來不難,可沒必要不是。

    在場的人,隻有羅長英年紀又大,又是在體製內退下來的,對這些情況了解的不少,感慨也是不少,不過她卻覺得和這些年輕人說不著這個,因為在場的人中可能隻有黨亮和國其聆是切身體會,可聽得出來黨亮對這個事兒很是不以為然。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