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弟子學武,一是要提升體魄,二是和武林的關係要更緊密一些,三則是他自己的一些心思:國家這幾年對傳統武術的推廣力度越來越大,已經開始出現補貼了,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可疑信號,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對於曲藝和戲劇,國得梁也是不遺餘力的挽救和推廣,國家雖然有這個基金那個協會,但真正做出事兒來的,基本是沒有,國得梁自己紅透了天,便想著要幫襯江湖同仁。

    他自己開了曲藝社,借助自己和弟子們的偶像效應,把觀眾們引導到戲劇和曲藝方麵來,可他渾身是鐵又能打幾根釘子,這不是一人一家能完成的事兒。

    他起了個還算不錯的頭兒,眾家大師眼看著有機會把自己的門藝傳承下去,也是不遺餘力的幫忙,然而這都是瀕臨滅絕的藝術了,就是有力,又能有多少呢?所以初始鬧得很轟動,可是後繼如何,國得梁也吃力的很。

    要想讓這些藝術活下來,首先是從藝人員能生活的還行,因為這些職業都是從小學習的,要兌現天賦和努力的時間非常長,如果從四、五歲七、八歲就開始辛苦訓練的一門技能,在孩子成年後走向社會,生活的還不如那些童年快樂的社畜,那很快就不會有人從事這個行業了。

    讓從業人員活得好隻是第一步,想要這些從業者能由始至終的好下去,需要的就是一個優秀的行業市場,現在這個社會對這些需要文化沉澱才能聽得進去的藝術根本就沒有容忍心——根據一些機構的研究,現代都市人給音樂的時間隻有七秒,七秒內抓不住耳朵,這首歌就會從這個人的生活裏失蹤。

    實際上,黨亮的經驗告訴他:這個時間已經是很客氣的了,大部分人對新歌的容忍度不超過三秒,第一下沒聽進去,第二下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

    所以現在的流行音樂多數就隻有十幾秒的高潮部分可以聽,其餘的部分大多沒有達到合格標準——這個合格標準指的是專業音樂學院三年級生課堂作業及格的標準。

    傳武的狀況雖然也慘,但是比起曲藝和戲劇來,其實已經好太多了,一是國家的支持力度在逐步加大,二來這東西和其他的技能不一樣,就是再怎麽著,還能落一好身體呢。

    尤其是現在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孩子受不了挫折,或者在性格上形成缺陷,包括男孩缺少陽剛氣概,女孩又太過柔弱容易受欺負,所以各類格鬥一直都是受歡迎的課外活動。

    其實原本還有街舞,不過由於偶像的低齡化,還有街舞、說唱圈的黑料越來越多,風氣受到大眾質疑,所以有相當的一部分家長放棄了街舞和流行音樂的課外輔導——不過像鋼琴、小提琴這種東西,號稱可以提升人的藝術氣質,仍然是很受歡迎的。

    其實並不可取,因為大凡是藝術家,都是敏感的,他們感知到的世界,和正常人有區別,所以藝術氣質這玩意兒,基本等同於精神不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