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不可能?先賢所言……”

“田先生,田先生。”先賢所言不還是理論嗎,嬴宏趕緊打斷了田昌“暫且不說施教所需諸多物資何來,田先生也活了幾十年了,難道還沒有看清楚嗎?”

“看清楚什麽?”

“後天人性。”嬴宏借機再問王濟“王先生,道家講究自然,那自然萬物皆趨利避害的本性道家承不承認?”

“天地不仁,又有何趨利避害?隻是人心惶惶,所以多生自私。”

“這太唯心論了。”如此,嬴宏便可兩家一起打擊“人若不望生,何以為人?萬物若不望生,何以繁衍?隻妄想天地本心卻不論生命本性是不合適的。”

“天地降災,萬物為求生存而各自逃命是本性,這是事實,是不可否認的,而為維持生命,萬物又相互依存,這也是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如鳥獸需要草木棲息,草木又需要鳥獸為其傳播種子以求繁衍。”

“人也是如此,人需要充饑,便需要擇種而耕,人需要飽食,便需要擇禽而牧,為此,人又需要創造更好的人為條件以供種禽生存。”

“但自然就這麽大,萬物為了自己能夠成長又會擠壓同類以及異類的生存空間,這也是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還是說諸位誰見過一畝地長五萬棵樹的?或是一湖水生幾十萬條魚的?”

“所以,天地雖不仁,萬物生靈卻皆有需求,為滿足需求,萬物就要各自做出行動,既然有行動,萬物便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是會相互影響的。”

說著話嬴宏猛得一抬手,眾人皆驚,都看向嬴宏的手。

這就是嬴宏想要的效果“看吧,這就是相互影響,雖然我隻是做了一個極簡單的舉例,但世間萬物之間都會受彼此影響的結論想必諸位都已經明白了。”

“如此,再隻談論個體卻不顧忌群體便是不切實際的,而再言趨利避害,便也要顧忌到群體,此群體又不單指同類群體,還指共生群體。”

“諸位都知道,人是要吃飯的,而諸位又可能不知道,若無較先進的農具,一個人的有效耕作隻有不到兩畝地,不是因為人沒有太多時間,而是因為天地沒有太多時間,適合糧食耕種的時間就那麽十幾天,過時既荒。”

“那諸位知不知道二十年前的農耕每畝地最多能產多少公斤可食用的糧食?”嬴宏環顧一周,見無人回答,便自答。

“七十餘公斤上下,不過糧食品種也不單一,很多地方都是一年兩次耕作收成,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一年三耕收,但咱們現在是要談一般情況,便以一年兩耕收為例。”

“如此既可知一人努力耕作一年最多可得農作糧食三百公斤上下,但如此收成的前提是一整年都風調雨順萬物和諧,我們便假設諸事皆順。”

“而諸位也吃飯,我也吃飯,百姓也吃飯,但我再問諸位,人一天要吃多少糧食才既能勞作又不會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