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秋收耕種工作已經圓滿結束,再加上金水灣晚間要在打穀場播放電影,所以整個打穀場裏的社員們聚集的頗為不少,大多數都是三三兩兩的半蹲,或者是坐著小馬紮,明明剛過午後,卻已經早早的排起了長隊,望眼欲穿的等待的晚間電影的播放。

    對於這些辛苦了一個季度的社員們來說,能夠在身心疲憊的時候看上一場精彩絕倫的電影,哪怕是目不識丁,隻能依靠放映員的講解,看得雲裏霧裏,也是人生難得的一件幸事。

    沒轍,60年代娛樂生活實在是太過匱乏,除了定期可能過來在村頭說評書的說書先生之外,整個金水灣擁有礦石收音機的人都屈指可數,哪怕是金水灣書記金耀武,也隻能用公社裏的那台收音機播放一些標語和慷慨激昂的講說。

    所以這次許大茂下鄉到公社裏麵放電影,整個金水灣甚至是附近村落裏的社員們都卯足了興致,不辭辛勞的到打穀場裏提前占位,甚至說有人為了最佳的觀影位置,哪怕是午飯都沒有吃,眼巴巴的蹲守在最靠前沿的地方。

    另外就是幾個看起來灰頭土臉的熊孩子,這些熊孩子無一例外口袋裏都是鼓鼓囔囔的,有些甚至是背著小貨郎特有的銷售零食小布袋子,裏麵裝著的都是一些花生瓜子之類的零嘴。

    自古以來就是有需求,便會產生數之不盡的市場,哪怕是現在不允許一些農村商業活動,但是在放電影的這種特殊時刻,人人嘴裏都會發鹹發幹,稍微闊綽一點的都會選擇弄一些花生瓜子之類的零嘴打磨時間。

    所以便會有一些孩童專門負責在各個放電影或者是表演的場所裏麵兜售一些零嘴,由於年齡頗小的緣故,再加上形式比較隱蔽,即使是被生產隊或者是糾察的人發現了,也大多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畢竟這年頭成年人都有自己的辛酸苦楚,哪裏會有閑暇時間跟幾個熊孩子在,這方麵斤斤計較。

    所以這些年齡頗小的小貨郎就像專門趕場的人一樣,消息耳目靈通的很,隻要聽到了哪裏較大的公社或者是村裏麵組織評書電影之類的,附近幾個公社的小貨郎都會相約著一起去兜售零嘴。

    由於農村公社不流行票據的緣故,錢在廣大農村公社地區也是無用物,所以小貨郎們更傾向於物換物,或者是全國通用的糧票、布票這種東西。

    有了糧票、布票之後,再借著到京城走親訪友的名義,拿著介紹信便可以到供銷社換成糧食物資等拎回村裏,或者是直接到鴿子市裏麵賣給那些有需求的城裏人。

    李登雲打量了一下打鼓場聚集的這些人,發現金水灣不愧是周邊較大的一個公社,幾千戶人口,安上每戶3~5口人來說,少說也有6000多人,要知道金水灣隻不過是一個普通大村的規模罷了。

    這6000多人,隻要一聽說是放電影,不管男女老少,哪怕是走路腿腳破位不利索的老年人也都會讓家裏的晚輩推著來到打穀場裏等著看電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