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隻要把手頭上的貨幣換成日元,就算什麽也不做就可以保證每年5%的收益,而且可以穩定地連續收益十年,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所有做實業的兄弟都明白,除了房地產業以外,實業領域每年回報達到5%是多麽難的一件事情。於是,我們可以理解全球投資人的這樣一種驚喜若狂的情感:這樣的好事哪裏去找?

    於是,全球資本瘋狂湧入日本,將本來已經泡沫橫飛的日本資產價格抬得更高。我們用通俗點的話來解釋一下,就是房地產、珠寶、古玩、藝術品價格的暴漲——嗯,是暴漲,而非上漲,這點我們一定要牢記。

    於是,日本人民驚奇地發現,他們腳下踩的土地和家裏住的鋼筋水泥變成了寶貝,隻要買入,接下來就等著大把大把地數錢吧。作為“追求最高回報和最大收益”這一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的反映,在暴利驅使下,日本爆發全民炒樓的熱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樓市泡沫橫飛,直飛上了天。

    在最瘋狂的日子裏,國土麵積隻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37.78萬平方公裏),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939萬平方公裏)地價總額的4倍。其中,1990年時,僅東京都一地(2187平方公裏)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很快,瘋狂過後,日本人開始還債了——泡沫破滅階段終於到來了。

    1989年,麵對國內經濟的瘋狂態勢,日本政府終於坐不住了,開始采取緊縮措施,著手針對泡沫采取強力的(強力的,而非有效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注意)降溫措施。種種壓力下,樓市炒家的獲利空間急劇縮減,於是,他們很快做出了“理性”的選擇——獲利了結,撤退。

    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這在1991年後逐漸成為主流。其直接結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樓市忽然失去了資金支撐,隨後的形勢發展,恰似中國人的一句古話:“爬得高,跌得狠!”日本房地產泡沫隨之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暴跌。局勢發展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已經全麵崩潰,凡是牽涉到房地產的企業紛紛倒閉。這一浩劫,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多億美元。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全國性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曆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哦,不對,到現在已經是20年了)的蕭條和低迷。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