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就是在這時,接手了這個爛攤子。

    1987年8月11日,美國總統裏根任命的艾倫·格林斯潘接替保羅·沃爾克,開始執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兩個月後的10月19日,華爾街經曆“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全天跌幅達到創紀錄的23%。據說,在這場股災中,連戰無不勝的索羅斯也損失3億美元以上!

    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迅速發表簡短聲明,承諾向任何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幫助,次日股市反彈。然而,這僅僅能治標,問題的根本必須得到糾正。

    在這個資本全球流動的世界上,資本的流入將推動一國經濟迅速發展,而資本的流出,則會將一國經濟迅速推入深淵,甚至推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現實是,美國的股災頻繁發作,而且殺傷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個危險的先兆:資本厭棄了缺乏競爭力,不能帶來穩定、高收益的美國,越來越多地青睞歐洲和日本,特別是日本。因為那裏能夠帶來更多的回報。

    格林斯潘作為猶太人的精英,深刻理解了資本的喜好(低風險、高回報)和厭惡(高風險、低回報)。這點,我們已經反複提到。

    既然美國的經濟競爭力暫時無法迅速提高,無法滿足“高回報”這一要求,美國就想辦法提供另外一個待遇:“低風險”。這點容易做到,要讓自己顯得安全,隻要搞亂別國即可。

    這個“別國”,在80年代末就是日本,而具體的事件,史稱“泡沫經濟破裂”。

    日本泡沫經濟的破滅,相關文字已經連篇累牘,我們毋庸贅述。

    1985年9月,日本被逼在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上簽字,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如下資料:

    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250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接下來,是吹大泡沫階段——從簽下“廣場協議”的1985年開始,在以後的十年內,日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5%。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