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晚年的時候,還常常講起在潘諾沃莊園的趣事。比如,有一次,人們在莊園裏遊玩,來到了一個很大的池塘邊,列夫為了使幾位來做客的小姐“震驚”,並能讚賞他的“英雄行為”,沒有脫下外衣就躍入池塘,向對岸奮力遊去,但剛遊到池塘中心就遊不動了,他筋疲力盡,開始下沉,岸上的人一陣驚慌。恰巧岸上有一群在捆草的農婦,她們聞訊趕來,用草耙把列夫拖上岸來。列夫在這兒又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潘諾沃給他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以致後來,他在著名的長篇小說《複活》中保留著原有的名字,以潘諾沃為底本描繪了一處地主領地的自然風光、地主的生活以及農民的勞作狀況等等。

    1843年,列夫·托爾斯泰的二哥塞爾蓋和三哥德米特裏同時考上了喀山大學。列夫也準備報考喀山大學,他想成為一個外交家,準備進東方語言係。他這樣選擇是有原因的:

    首先,這與家裏人的影響有關。在列夫很小的時候,那時祖母還沒有去世,有一次祖母和幾個孩子坐在一起談話,談到前途的問題。祖母認為尼古拉適合於做軍官,列夫有外交家的風度,隻需穿上一件黑色禮服,便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交家。她認為,外交家隻要有迷人的風度、適體的衣著就會使人折服,從而在處理各種關係時遊刃有餘。從那以後,家裏人就常常戲稱列夫為外交家。列夫並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不是有外交官的風度,但他認為自己學習語言的能力很強。他精通法語,懂英語和德語,所以學習東方語言,如阿拉伯文和土耳其韃靼文也不會有什麽困難。

    其次,列夫選擇東方語言專業也與19世紀4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局勢有關。那時,俄國的疆土隻限於歐洲東北部的一小塊地方,北瀕北冰洋,長年封凍,幾乎算是沒有出海口。18世紀初,彼得大帝從瑞典奪得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打通了通往西歐的通道,並且在涅瓦河畔建立了新的首都彼得堡。這位彼得大帝野心越來越大,還準備吞並黑海地區,進一步取得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但經過幾次遠征,都是慘敗而歸。後來曆代的沙皇都為完成這個夙願,竭盡全力,繼續著侵略擴張活動。到了18世紀末,俄國已經從土耳其那裏取得了裏海和黑海北部的大片土地。19世紀三四十年代,沙皇政府為了解脫國內的政治危機,分散人們的注意力,籌備了新的侵略擴張計劃。它擬定的三條侵略路線是:第一條,向東行進,吞並中國北方的領土,這包括後來的西伯利亞、新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以南,以及庫頁島,把俄國的勢力一直推進到太平洋遠東地區;第二條,向東南進軍波斯(現在的伊朗)和阿富汗,占領印度洋地區;第三條,從土耳其手裏奪取巴爾幹半島,直接控製地中海,為統治整個歐洲做準備。這樣一來,所謂“東方”問題便成了當時俄國政治界和外交界的熱門話題。

    喀山位於俄國東部,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是三條侵略路線的交叉點,是進軍的必經之地。而喀山大學又以培養通曉東方語言的文化人才而享譽整個俄羅斯帝國。這個學校集中了精通波斯語、蒙古語、滿洲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的專家教授,以東方語言係為自己的驕傲。因此,列夫·托爾斯泰既已決定將來從事外交活動,就很自然地選擇了東方語言為自己的專業課。

    列夫·托爾斯泰很早就開始為入學考試做準備,因為考試的科目很多,有曆史、地理、數學、俄國文學、邏輯學、拉丁文、法語、德語、英語、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尤其是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他一點兒也不懂,需要從頭學習。列夫一共準備了兩年半時間,但實際上並沒有很努力地學習,因為枯燥的課本知識激不起他的興趣,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以閱讀各類文學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在晚年的回憶錄中曾經說過,在他14歲以前,對他影響最大的書籍是《聖經》中的約瑟的故事、《天方夜譚》中的《四十大盜》和《卡馬拉薩曼王子》和各種俄羅斯民間傳說、普希金的《故事集》和他的詩《拿破侖》,以及波戈列斯基的童話《黑母雞》。他喜歡簡短、自然和真誠的藝術風格,所以,以上這些作品讓他愛不釋手,對他此後的寫作有著深刻的影響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