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混同江口到了。這裏有一塊叫做北天柱石的大石頭。上麵刻著三江口三個大字。”陳祖望說道。

    三江口是鬆花江與黑龍江的匯合處,現代為中俄邊境處。位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城東北4公裏處,兩江匯合後俗稱“混同江”,故名為“三江口”。

    楊凡和鄔先生向著寬闊的水麵看去,黑龍江自西而東流來,水呈墨綠色,平緩而坦蕩。鬆花江泥沙較多呈黃色。黃色的鬆花江與黑色的黑龍江匯合後的江水洶湧澎湃,水色分明,東流數十裏不混,是東北地區著名的自然奇觀之一。

    二人一時間大開眼界,從來隻有涇渭分明,沒想到這混同江也有這等奇觀。

    楊凡向左手邊看去。寬闊的黑龍江的南岸,出現了一個江心島嶼。在這裏黑龍江和鬆花江共同匯和。這個島嶼就在交界處,是一個大刀形的島嶼,麵積很大。

    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三江航運在這裏交匯。

    “在這裏建一座城池吧,就叫做同江城吧。”楊凡看著寬闊的江口說道。

    在這裏建城正好可以控製整個江麵。將來整個奴兒幹都司都要大力開展航運。因為東北這裏多是蠻荒之地。而且多濕地。

    遼河有遼澤大沼澤地。三江平原也是麵積巨大的濕地。這些地形修建道路困難,而且時間太長。如果開展航運則非常容易,就是冬季不能通航。

    鬆花江起源於長白山天池,一路向著西北流到齊齊哈爾和嫩江匯合,然後大拐彎,在流向東南匯入黑龍江。

    鬆花江水量很大,通航條件非常好。

    除了五個月的冰凍期外,都可以方便的通航。

    楊凡打算把據點都放在航道上,以點帶麵,逐步向著內陸擴展。反正現在有火輪船,可以拖帶駁船,水運的運輸量大,運費還便宜。

    “對了,之前我們經過的烏蘇裏江和黑龍江江口的黑瞎子島,也建一座城池。就叫伯力吧。這兩個城基本就把鬆花江和烏蘇裏江控製住了。”楊凡說道。

    到了清代,黑龍江畔的城池很多。什麽海蘭泡、伯力、璦琿、……能建城的都給它建上。然後逐步靠著夏季的水運,把大明失地農民都給運過來,沿著航道建立村鎮,把這片黑土地開發出來。

    這裏雖然冷。但是冬天也不幹活,就是在家裏半年貓冬,也不是不能忍受。雞西、鶴崗、雙鴨山都有煤礦。漫山遍野的都是原始森林。也不缺燃料。田間地頭都是各種灌木,農民不想花錢買煤,打柴都夠燒一冬天了。

    隻要把木屋建好,備好燒柴,備好食物。冬天就老實呆在在村鎮裏,坐在火炕上貓冬就好。東北在現代,冬天就是聚在一起打麻將、推牌九。半年閑的都快骨頭生鏽了。十分愜意。

    在東北習慣了,人都養懶了。冬天要是能在村鎮裏,搞些手工業作坊,把半年的時間利用起來,這裏會富裕的不成樣子。

    .\/75359479\/771368087.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