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楊凡非常重視海洋漁業的發展。現在大明的北方的饑荒已經開始進入地獄模式了。發展海洋捕撈迫在眉睫。

    楊凡之前大肆造艦,北塘口船廠的老船塢和新建船塢,都用來造飛剪船戰艦了。顧不上漁船和商船。

    但是,隨著軍事造船基地向濟州島轉移。今後北塘口將專注發展漁船和商船、客船、貨船、遊輪等民用船隻。

    量最大,最便宜的海魚罐頭,十斤一桶(大明一斤600克,相當於十二市斤。)十桶才賣一兩銀子。合著這種香的讓人直流口水的油炸魚肉,才十個錢不到,就能買一斤。

    這裏邊有油,有鹽,甚至還放了香料。最重要的是,這是肉食。不是雜糧!

    大明的百姓都瘋了。一桶海魚罐頭,他們想要的都有了。

    興禾超市一上市,每天都是一搶而空。供不應求。

    商人們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商機,這些罐頭太適合長途販運到內陸去了。很多內陸的地主們,吃過一次就發現再也離不開這東西了。

    酥酥的很有韌勁的魚肉,油潤中透著豉香。吸飽油和魚汁的豆豉,粒粒飽滿,鹹鮮可口。好多富裕家庭,用罐頭底部的湯汁泡白米飯吃。每次都能吃掉一大碗白米飯,連呼過癮。

    而內宅的夫人和小姐們,很快發現,海鮮可比豬肉、牛肉好吃多了。她們迅速成為消費這些罐頭的主力。

    而普通人,購買最多的時最便宜的那種,也就是用海鹽醃製的鹹魚。這些鹹魚比罐頭還便宜,就是撈上來,直接去掉內髒,內外抹鹽,掛起來曬幹。

    一斤隻要五文錢。天啊,和雜糧一個價格。

    各地的貧民們激動不已。他們有這個,誰還去買摻了沙子的粗鹽啊。

    張保田一家是正定縣的佃農。他家租種十五畝旱地,除了交租子和官府的攤派,就剩下些米糠。以前,隻能加上野菜,煮成菜粥,對付著糊弄肚子。

    可是,人長期不吃鹽是不行的,夏天伺候莊稼,出汗和下雨一樣,沒有鹽分補充,人就幹不動活兒。

    沒想到從去年開始,定遠伯開始在北直隸推廣玉米和紅薯、土豆等新式作物。去年他家戰戰兢兢的種了一畝地的紅薯。

    結果到了秋收,全家人都傻眼了。畝產四千斤!

    按照下鄉推廣的那些學生娃的指導,他們全家把紅薯用刀切成片曬幹。這樣就可以保存一年左右。

    這東西太好了。生長中,綠葉可以當蔬菜吃。幫助他們一家人挺過了夏天青黃不接的饑荒時候。等到秋天收了果實,幹枯的地瓜藤可以粉碎後和地瓜幹一起煮粥。一點都不浪費。

    去年冬天,他們全家就是靠著地瓜粥過來的。

    沒想到,冬天大量的鹹魚上市了。一條胖胖的海魚,隻要十幾文錢。他們家還是買得起的。考慮到這東西有大量的鹽分。一咬牙買了三條一共十斤。

    從此,每天早上老婆熬粥時,就用刀切下一小塊,扔進粥鍋裏。這樣一鍋粥,就都成了鹹魚粥。全家老小,貪婪的喝著。

    地瓜產量如此之大,他們一家人不在忍饑挨餓,放開了吃。四千斤啊,足夠吃一年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