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軍隊是暴力機關,是武裝集團,是持有武器的人組成的。而且這些人的職業就是殺人。

    大明的文官們做事,還算拉完屎肯擦屁股。

    因為不這樣做,他們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鬧到這個程度,就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了。他們隻想發財,可不想送命。

    文官們就把倉庫裏,墊底的陳糧和各家糧店黴變的陳糧加進去。湊夠五成的數量,勉強讓當兵的喝粥吊命,而不至於餓死。

    因為文官們有兩千多年的統治經驗。

    他們清楚,你可以做的很過分,多過分都沒有關係。但是,要給下麵的人留一條路走。不要讓下麵的人絕望。

    現在這樣的大災年,當兵的有一口吃的,就很容易滿足。

    沒看到城外到處都是路倒兒嗎。他們能維持活著,就不會鬧事。

    否則,當兵的被逼急了,大家一拍兩散。不和你玩你們規定的這一套了。麻煩就大了。

    沒見黃巢就是這樣被逼反的嗎。

    當初要是考官控製一下自己的貪婪。

    少收一份禮,少走一個後門,錄取他呢。是不是就沒有這個災星了。

    人家可是正經考上的,被硬生生弄下去了。

    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文官們不斷的調整著自己的策略,目的就是不擇手段的穩固自己的統治,同時無限擴大自己的利益。

    每一次玩砸了,就吸取教訓,重新開張。

    他們發明出了很多種看來可改變階層和出身的機會。

    但實際上,全是一些希望都很渺茫的製度設計。能通過這些方式向上層階級流動的人數非常少。

    其真實目的,就是用科舉給你一個希望,來麻痹人心,削弱反抗的意識。他們最成功的製度設計就是八股。

    儒家和大明文官所有的製度設計的核心思想,就是讓人泯滅血性,讓人麻木,失去反抗的意識。

    表麵上,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科舉實現階層跨越。但事實上讀書很費錢的。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是和發展程度正相關的。

    幾百年後也是一樣的。發達地區的教育水平自然會好很多。比考試,邊遠窮困地區是比不過發達地區的。說到底,教育資源也用金錢堆砌出來的。

    大明富裕家庭能獲得的教育資源,也是普通百姓所望塵莫及的。書香門第和種田扒糞的教育出來的孩子能一樣嗎。

    科舉最操蛋的一點就是,這種製度給人一種維護了社會公平,促進了階層流動的錯覺。

    反正機會給你了,你考不上就是你自己不夠努力。你競爭不過別人,是你自己不行。怨不得朝廷和皇帝。

    是你腦子不夠聰明。這是父母給的,是命。是命就得認。

    在大明,一切成功的製度設計,都是把社會不公平的原因最後歸結到受害者身上,並且讓整個社會和受害者接受這種邏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