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永固苦笑著說道:“恐怕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比解決問題本身更容易。”

    楊凡笑道:“所以,大明朝二百多年來,就出了一個海剛峰啊。”

    鞏永固說道:“我讀了十年書,發現在大明,甚至更早的時代。弱勢的永遠都是個人。是分散的小民百姓。隻要結成群體,就沒有弱勢的。都是可以去欺負單個的人的。”

    鞏永固情緒有些低落,他其實是比較同情下層的百姓的。

    讀了這麽多年的書,仔細想來,還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就沒過過幾天好日子。

    貞觀之治號稱盛世,可是史書記載李世民去夏宮避暑,沿途看到百姓衣不蔽體,形容消瘦的不像樣子。

    漢武帝號稱大漢最強的時期,國家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把鹽鐵收歸專營。

    結果導致百姓買不起鐵器,很多人家隻能用手刨地種植莊稼。他統治時期導致全國人口減少一半。

    “醫者不能自醫,醫生生了病,也需要別的醫生來給他治病。同理,朝廷也難以解決這些問題。”楊凡說道。

    “那我們就隻能眼看著大明逐步的衰弱下去嗎。”鞏永固不甘心的問道。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都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問題封閉起來了,這樣子沒法解決。隻能不停的推倒重來。其實,可以給問題一個開放性的解決方案。何必一定要拘泥於大明十八省呢。”

    鞏永固不解的問道:“大明的問題不在大明怎麽解決。”

    “這個世界遠比我們了解的大,有太多肥沃的土地沒有人耕種。就是把大明這兩萬萬人都遷過去,也不夠開發的。何必在家裏為了三瓜倆棗的打的你死我活呢。”楊凡說道。

    “比如這次朝廷要在漠南設立行省,那裏的草原有很多適合耕種的,也有適合放牧的,足夠把北直隸的流民都安置下來。”

    楊凡繼續說道:“當我們的問題是資源不夠分配時,需要考慮的是,怎麽找到更多的資源。而不是自己殺個昏天黑地的。”

    “比如說,大明缺少白銀。東瀛那邊就有啊,一年產量五六百萬兩呢。大明缺銅,呂宋有大銅礦。足夠把大明的銅礦價格打到地板上。再也沒有人會融化銅錢去鑄造銅器了。根本不用靠嚴刑峻法去製止。”

    “交趾、安南那邊,有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暹羅、緬甸等都是稻米的產區,一年三熟,開發出來的話,都夠供應整個大明的了。”

    鞏永固睜大了眼睛,顯然是極為心動,但是嘴裏嚅囁著說道:“聖人反對我們,侵害鄰邦而自肥,這樣做不好吧。朝鮮和東瀛還是太祖定下的不征之國呢。”

    楊凡笑道:“聖人說這些話的時候,還沒有這些問題。要是他們的時代遇到了這些問題,聖人一定會讓我們去他們教化一番。讓他們歸服王化,擺脫愚昧,這不是我們侵害他們,這是對他們的拯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