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兄弟,前兩天弄了一百多個玉米棒子。今天來到豆子地裏,辛苦一天足足先後找到八窩老鼠洞。收獲了五十斤大豆。回去的時候沉甸甸的大豆把他倆累的夠嗆。

    “哥咱們明天去挖紅薯吧,烤地瓜可好吃了,比烤玉米好吃。”司小柏說著就流下了口水。

    今年是開荒的第一年,實在沒啥吃的,兄弟倆饞的受不了了,就去掏鳥窩,甚至捉螞蚱,烤著吃。

    紅薯是今年引進的新品種,楊凡從現代帶來的種子,在多倫試種。

    明朝此時已經有了紅薯,在福建一帶種植。但是,此時的紅薯產量很低,就是耐幹旱還算有些價值。

    紅薯要種植到乾隆時期,才算徹底適應了中國的土壤和氣候,產量才開始大幅度提高。

    多倫的商店裏有紅薯賣,被稱為城裏的人稱為“地寶”。

    今年試種也引起了很多人關注,畢竟很多人都在夜市裏吃過烤地瓜。那種烤的流著金黃色的蜜糖的地瓜,可是征服了很多人的味蕾。

    紅薯果實由於埋在地下,隔著地皮很難刨幹淨,尤其是井台邊、地頭、壟溝畔,一些紅薯秧蔓早早幹枯,往往被先前刨紅薯的人忽略。

    拾秋的時候,隻要發現了殘留的秧蔓根部,就會順著挖出一串紅薯來。就算沒有發現紅薯棵子,隨便在地裏用鐵鍁亂翻,一天也能翻出幾十斤來。

    司小鬆一聽烤地瓜,也動心起來,可是考慮到地瓜地在另一個方向,太遠了。而且還要找機會去弄鬆子,就很有些猶豫。

    “這樣吧,明天我們去弄地瓜,咱們也去碰碰運氣。”

    “太好了,我最愛吃烤地瓜了,上次去夜市,官府在推廣,有試吃。可好吃了,但是我娘不給我買,還踢我。”司小柏委屈的說道。

    拾秋,除了糧食外,還有很多的經濟作物也可以撿拾。

    經濟作物就拿花生來說,因為果實小,收獲時比紅薯遺漏得還要多。隻要你肯在收獲過的花生地裏彎彎腰,用手隨便挖幾下,就能撿到一兩個花生果。

    今年的花生地,是很多人早就盯著的。畢竟官府在夜市推廣了幾天後,這種高含油脂的零食實在太對這個年代人的胃口了。

    今年多倫城還種植了一萬畝棉花。畢竟冬季就要來了,這幾萬人還要做棉衣和棉被。需求很大。

    城裏出來拾棉花的大多是女人,畢竟這裏冬天太冷,冬天家家戶戶都要做棉衣。如果去商店裏買棉花很費錢的,畢竟一家老小每一個人都要做棉衣的。

    這次開放拾秋,好多女人就打算,能撿拾多少算多少,畢竟也算是省錢了不是。

    沒來這裏之前,她們就撿拾過棉花,都有經驗。她們把摘花時沒有摘幹淨的棉朵收入囊中,還把沒有開放的棉花桃子掰開,取出裏麵的硬瓣子,回去後曬到房頂上,幹後照樣可以彈成棉絮。雖然棉絨短了一些,織布不行,但做棉衣和棉鞋,絮被子和褥子不成問題。

    這次拾秋,很多家長承諾,撿回來的糧食和蔬菜,孩子們可以拿去市場上售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