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站在定陵前,看著這座後世唯一被打開的建築,非常感慨。

    他去過定陵,那時候他看到的地表木製建築很多都被破壞掉了。而現在十三陵的建築都是原汁原味的。

    當然,現在不叫十三陵,因為崇禎的思陵還沒開始營建呢。

    楊凡站在定陵的明樓上,用手撫摸著那塊巨大的石碑, 若有所思。上次來,還是他幹工地,接了十三陵的一個活,順便來看看的。

    “神宗顯皇帝,唉,神宗這一輩子啊, 也夠糟心的。”讀著石碑上的諡號, 楊凡心裏也挺感慨的,大明就是從神宗這一朝開始突然國運崩潰的。

    十三陵再昌平縣城北的天壽山裏,是一個倒V字形的山穀。

    明成祖朱棣再最裏邊的尖端處,剩下的帝王陵墓分別按照一左一右的排列。越是後世的帝王越向外。倒崇禎的思陵,基本就把這個山穀用完了。也許有些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

    楊凡帶著一千人,和昌平衛打了一仗,昌平衛隻拉出了不到兩千人,而且這些衛所兵,一個個的破衣爛衫,和老農無異。

    兩陣對圓,楊凡才放了一陣火銃,昌平衛就四麵逃散了。楊凡隨即直接打開十三陵的圍牆上的大紅門,從正門進入了十三陵。

    十三陵有兩個衛城。二城即永安城和鞏華城。

    永安城(現昌平城),始建於景泰元年(1450),營建目的為駐紮陵衛官兵,後陵衛設置增多,又在城南建一座新城即鞏華城。

    永安營駐軍四千人, 設副總兵一員統領。此時鞏華城沒有駐軍,都是負責維護的工匠及其家屬。崇禎七年後,因為建奴頻繁的進入關內, 為了保護十三陵,鞏華城開始駐軍三千人,並增設一名副總兵。

    從十三陵地形地勢來看,十三陵陵區東、北、西三麵環山,南麵“山小、地平曠”(《帝陵圖說》)。

    為了護龍脈、抵外虜、防閑雜,明政府在南麵建有連續的陵牆,它東自東山口西至西山口;東北西三麵皆為大山,足以成為天然屏障,隻是在山穀間進出口設卡建牆。這樣南麵的陵牆和東、西、北三麵大山及其山穀間因山而建的斷續陵牆將整個十三陵陵寢合抱於懷。

    “老爺,咱們人少,您看我們還分兵防守各個山口嗎。”張疙瘩進來請示。

    楊凡看看十三陵的地圖,明十三陵是完全封閉的。外圍的邊牆有二門十口,均設城門或城關。這裏除了大紅門和小紅門的衛兵逃散外,其他仍有明軍再駐守。陵區麵積太大。

    二門是指大紅門和小紅門(即:大宮門與小宮門);大小宮門地處陵區正南麵,中間以宮牆相連接。大宮門為皇帝、皇親國戚與王公大臣拜謁與朝祭出入的道路,即著名的《出警入蹕圖》行進的路徑。小宮門地處西山口東鳳凰山下,為陵區管理人員出入之路。

    “十口”, 從大紅門往東數,指的是中山口, 東山口,老君堂口,灰嶺口,賢莊口,錐石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回到大紅門。

    楊凡看著直皺眉,這一圈三四十公裏出去了,自己這點人還不夠塞牙縫的。

    “就這點兒人,等他們追來了咱們就撤,守什麽,哪有那功夫,都好好睡一覺,加餐,發午餐肉罐頭,吃飽喝足咱們奔南苑。”楊凡說道。

    “老爺,防火嗎”張疙瘩期待的問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