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訁叟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 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 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 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 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 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 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不視學,遊其誌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 士先誌。"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 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 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 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 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 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 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 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 之所由廢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