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穀、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托是非以賞罰,屬輕重於權衡;不逆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故車馬不疲弊於遠路,旌旗不亂於大澤,萬民不失命於寇戎,雄駿不創壽於旗幢;豪傑不著名於圖書,不錄功於盤盂,記年之牒空虛。故曰:利莫長於簡,福莫久於安。

——《韓非子》

譯文

古時顧全大局的人:能瞭望天地,能觀察江海,能憑借山穀、日月光照、四季運行、雲層分布風向變動;不讓智慧拖累心情,不讓私利拖累自身;把治理混亂寄托在法律術數上,把是非曲直寄托在賞罰上,把物體輕重托付於秤錘秤杆上;不違反天然的道理,不傷害人的本性;不吹毛求疵,不洗淨髒垢而去察看難以知曉的底細;不引用法律之外的東西,不把法律任意推到內部;不著急法律之外的,不拖拉法律之內的;守住既定的法則,憑借客觀自然;災禍與幸福的產生是由於自然法則,而不是因為人的愛好和憎惡;光榮與恥辱的責任是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別人。所以非常安全的社會,法律就象早晨的露水,純潔質樸不雜亂,人們心裏沒有積怨,嘴裏沒有牢騷怪話。所以戰車軍馬不在遙遠的道路上勞累拖垮,戰旗不在遼闊的沼澤裏亂舞,百姓不會喪命於敵寇,英雄猛士不會短命於戰旗之下;豪俊傑士不會在青史上留名,不會在青銅器上記錄功勞,記載大事的史冊也是空的。所以說,沒有什麽比簡樸更有利的了,沒有什麽比安定更有福氣的了。

法家智慧故事

吹毛求疵的成語就是出自這段話,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與差錯。管理著嚴格要求並沒有錯,但過於挑剔,就會超出下屬最大的承受能力,造成物極必反的效果,反過來,管理者作為榜樣也會得到下屬的效仿,一旦犯錯就會遭來下屬的責難。顧全大局的人,心胸無比寬闊,不會為了小過錯而錯誤評價別人。

漢魏文學家中有個叫陳琳的文人。他先做過大將軍何進的主簿,後入袁紹幕府,在軍中專寫文書。官渡之戰前,袁紹命令陳琳起草了一篇討伐曹操的檄文,即曆史上著名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陳琳盡展鋪張揚厲之能事,用尖酸刻薄的詞句,不僅曆數曹操專橫跋扈、貪殘肆虐的罪狀,把曹操寫得一無是處,而且連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被罵遍。文章最後號召“幽並青冀,四州並進”,“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則非常之功,於是乎著”。據說曹操讓手下念這篇檄文時正犯頭痛病,聽到要緊處不禁厲聲大叫,嚇出一身冷汗,頭竟然不疼了。可見此文的確戳到了曹操的要害。

官渡一戰之後,曹操卻以弱勝強,大敗袁紹,陳琳也在兵敗中被俘。陳琳被曹軍俘虜,一路上渾身發抖,麵無人色。他想起自己寫過討伐檄文得罪了曹操,這次被俘決無生還的希望。然而,曹操很大度,並沒有要殺他的意思,隻是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文,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麽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

陳琳連忙謝罪:“矢在弦上,不得不發。”意思是說:當初寫檄文是袁紹讓我寫的,這就好比搭在弦上的箭,不得不放一樣,是身不由已的事啊!

聽了陳琳的解釋,曹操放聲大笑起來,從此再也不提這件事了。曹操愛惜陳琳的文才,對他不僅不治罪,還照樣任用他,委任他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其軍政章奏、檄文多出自陳琳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