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采生,秋采蓏,夏處陰,冬處陽”,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時則動,不時則靜,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故愁其治言,含愁而藏之也。賢人之處亂世也,知道之不可行,則沉抑以辟罰,靜默以侔免,辟之也猶夏之就清,冬之就溫焉。可以無及於寒暑之災矣。非為畏死而不忠也,夫強言以為僇,而功澤不加,進傷為人君嚴之義,退害為人臣者之生,其為不利彌甚。故退身不舍端,修業不息版,以待清明。故微子不與於紂之難,而封於宋,以為殷主,先祖不滅,後世不絕,故曰大賢之德長。

    ——《管子》

    譯文

    “春采生,秋采苽;夏處陰,冬處陽。”這是說聖人的動靜、開合、屈伸、取予,一定要因時製宜。合於時宜則動、不合時宜則靜。所以,古代賢士有圖謀而不宣揚。他總是收斂其治世的言論,暗中收斂而注意隱藏自己。賢人處於亂世,知道治世之道行不通,就以沉抑的態度躲避刑罰,靜默的方式求得免禍。他的躲避,有如夏天之就清涼,冬天之就溫暖,才可以沾不上寒熱之害。他這並不是怕死而不忠。硬要強進諫言而帶來殺身之禍,往上說,傷害了君主尊嚴的義理;往下說,傷害了人臣個人的生命,其不利是太嚴重了。因此,他退身下野卻不肯扔掉笏版,解職退休也不停止版書,以等待政治清明的形勢。所以,微子並沒有替紂王死難,而是受封於宋國,充當殷遺民的首領。這樣,祖先不被湮滅,後世也不斷絕。所以說:大賢人的德澤是長遠的。

    法家智慧故事

    管仲勸戒君主多求人才,政治清明才能引來賢能之士,治理灰暗隻會讓人才遠離。如果想要有一番作為,就要舍棄一些小節才能求得可用之才。管仲的建議影響了後世的君臣,君主紛紛用那些隱居的人,“終南捷徑”便是受到這個思想的產物,這個故事流傳沿用至今,已經不局限於指謀取功名,而可以用來比喻達到各種目的的便捷途徑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