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分事物變化是偶然屬性的變化,譬如“有文化的在散步”;此外還有一些變化是全稱的變化,這其中內存的事物在發生變化,或者說是內含的某個部分在變化,例如眼疾治愈了,就可以說身體變成健康的了;還有一部分事物直接由於本性發生變化,這才是本性上可變的事物。造成變化的原因也是有差別的,可以是偶然屬性,還可能是部分的本性或是全部的本性等等。

一些事物的動變是主動發生變化,另外一些則是被動的。不過動變一定有動變時間,它存在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動變兩端的形態、地位都不會發生動變,就比如說知識和熱度。就熱度本身來說並非動變,唯有加熱和冷卻才是動變。

一切事物並非都有非屬性的動變,隻有相對、間體和相反才會發生內在本性之變。隻要是動變,不管是正變為正還是負變為負,或兩者顛倒,都可以通過歸納來證明。這裏的負和負兩者的關係不是相對也不是相反,既然缺少對反,那麽“負入於負”就不可能視為動變,凡是動變一定有三式其中的一個。正負的相反使得“負入於正”為生成,動變全然完成就是生成,局部動變就是局部生成。相反的“正入於負”則是毀滅,完全動變就是完全毀滅,局部動變就是局部毀滅。

“非是”假定有眾多的命意,包含了在結合和分離之上的“非是”,還有相反於全稱實是的潛在之是。這些都不允許有運動存在(像是“非白”或是“非善”則是偶然上的動變,理由是那可能是一個人的現象。隻要不是全體的動變,就成不了運動),所以說運動是不會出現在“非是”中的。(如果可以的話,那麽生成就是“非是”的源頭,要知道生成是不運動的,它完全來自於屬性,所以“非是”隻能是一般的生成物範疇。)類似的,“非是”和靜止也無關。不過這麽說的話結論就有些古怪了。此外,運動著的事物一定是各具其所,“非是”則是沒有處所而言,如果它是運動的,那就應該有處所。毀滅也不是運動,動靜之間的對反構成了運動,而毀滅的對反則是生成。運動都是變化,而變化可分為前麵列舉過的三類,其中生滅類型指的是事物來回兩相反之間的變化,不能稱之為運動,唯有正入於正才能算是運動。其間相對或是間體都可以作為正項(闕失也可以視為相對),它們都需要肯定詞來命名,比如說裸體(無衣)、豁齦(無齒)還有黑(無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