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所講的希臘學說中以水、火、土、氣為四種元素,就是印度古教婆羅門所列舉的“四大”。中國早期的佛學把這“四大”翻譯為“水、火、地、氣”。希臘學者認為“四大”為實體,和印度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是不同的。而與中國的五行相較,希臘人把金並入了水中,因為金屬可以熔為液體,又將木列入火元素中,另立了氣(風)這一元素。

    以這些事實來看,人們隻是將萬物的本因歸結為物質,但是隨著學術的不斷進步,大家又有了新的境界,他們也不得不開始對這些主體做新的研究。就算是萬物真的由一種或幾種元素所組成,不斷演變、生滅進而組成宇宙萬物,但是這種生滅從何開始,這其中的原因又是如何呢?這些物質的自身是不能自己來演變的,比如木頭和青銅都不能自己來變化,木頭不能自己變成床,青銅不能自己變成雕像,那麽這些演變的原因就是有另一種事物在幹涉。這個事物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原因——動因。當初那些做出探索的人們,說宇宙的“底層”隻有一種原因,還頗為自得,而有一些人雖然已經對第二原因產生考慮,但是卻沒有找到,所以還在堅持全宇宙的成壞在於不變的“元一”;其他的說法也是這樣(這種最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初期哲學家共同的思想)。這就是他們共同所持有的觀點。所有堅持宇宙為元一這種觀點的人,除了巴門尼德以外,都沒有能找到另一種原因,巴門尼德也隻是說在某種含義上,原因不僅有一,還可能有二。而那些堅持多元素說法的人,就比較有可能涉及這第二原因,他們把冷熱,土木都當作元素,他們就認為火是動態的,但是水、土等就是被動的。

    就算是在學說紛雜、百家爭鳴的時代,人們還是覺得這些思想不能完全闡述萬物的創生。為了探尋真理,我們還得去探索另一項原因。萬物在生的時候,無論是達到完美,還是活得出色,像火、土以及其他元素,好像都不能使萬物達到這樣的情況,宇宙也沒有像這些思想家想的那樣來演化,如果說事物的變化隻是些偶然的現象,這似乎不是真理。那麽就有人說,這些變化都是由於“理性”——在動物中是這樣的,那麽在全宇宙也是這樣。所有事物的安排、秩序都是由於這個原因,這種說法就比前人的虛談更為明朗。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種說法來自於阿那克薩哥拉,但是據說克拉左美奈的赫爾摩底謨更早的說過這種主張。這種說法說明了一種原理,萬物所有變化的原因,正是萬物由靜變動的原因。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