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是我國古代民間的教育機構,其對象多為兒童。

“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的學生並沒有入學考試,隻要征得先生同意便可入學。入學前,需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並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作為拜師禮。

私塾規模通常不大,少的隻有幾個人,多的也不過二十餘人。私塾的教材,就是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若需進一步學習,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

私塾在秦朝曾被停廢過一段時期,此後便一直延綿兩千餘年,它與官學相輔相成,都為人才的培養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私塾便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