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為了便於管理,應該規定下屬在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這種做法是提高效率的保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單位時間的工作量等同於勞動定額的概念。勞動定額是指在一定的生產和技術條件下,生產合格的單位產品或工作量應該消耗的勞動量(一般用勞動或工作時間來表示)標準或在單位時間內生產產品或完成工作量的標準。

    單位時間的工作量的高低蘊涵著生產效益和勞動合理運用的標準,反映的是員工勞動生產率的先進水平,不僅體現了勞動與產品的關係,還體現了勞動配備與組織的關係,它還是計算完成單位合格產品或單位工程量所需人工的依據。

    主管為了便於管理,應該規定下屬在單位時間內的工作量。這種做法是提高效率的保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管在給下屬規定單位時間工作量的同時,就是一個了解下屬工作能力,製訂工作計劃的過程。首先,規定的工作量應該是下屬有可能實現的,不能嚴重脫離現實。不現實的規定對下屬來說隻是不能承受的壓力,對主管來說也是無意義的安排。

    如果是一些惰性比較強的下屬,單位時間應該具體一些,讓下屬明白他每分每秒需要做的工作是什麽,下一時刻需要做的是什麽。有效的時間計劃與合理的工作目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證。

    主管規定出下屬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多少工作,等於是把一個大的任務分解為若幹個小任務。這種管理方法可以讓下屬的工作變得井然有序,從容不迫。而且,從小的方麵入手,會發現看似困難的任務不那麽有難度了。

    身為一個主管,既要有控製全局的能力,又要有觀察細節的眼力。如果一個主管想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需要先關心每一位下屬的工作效率。看一看誰是平均線以下的水平,這個人就是需要改善工作的人。主管給這位下屬規定了單位時間的工作量,便於監督下屬的工作狀況,較之前是進步還是退步。

    關於時間管理的帕金森法則認為,很多時候工作在最終期限到來前是不可能被完成的。這一法則的提出依賴人與生俱來的惰性和對最後期限的潛意識發揮作用。通常,人們會下意識地根據完成時限的遠近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完成時限越近,人們對某項工作的關注度越高、投入的精力越大。所以,迫近最後期限的工作,會促使人們挖掘自身的潛能,調動一切資源保證任務按期完成;而那些完成時限較遠或可以被無限期推遲的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