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除非你真的不想給人知道你的職業,你才給出模棱兩可的回應。不然的話,越坦然越好。當別人問你的工作時,你刻意地用模糊作答來製造神祕第六感,會讓人覺得你可能是不想太多人知道你的事情。若對方是成熟的人,他會尊重你的私隱。但接下來你開始問一些有點刻意的“訪問式”問題,最後才再告訴對方其實你是提供保險服務的,這就是所謂的“前言不搭後語”,前後言行不一,導致對方會覺得你是很“虛偽”的。刻意地製造神秘感後,卻又很有意識地揭開,就好像一個男人跟女人講“你不要誤會,我不是想追你”,然後,卻送起禮物和花來,這前麵的神秘感,到頭來隻會讓她覺得你太虛偽,不可交!

    與此相反,直截了當地建立一種“坦白式”的神秘第六感,更有可能起到正向的影響作用。比如說,當一個女人被問及她的年齡時,她會說:“你不知道年齡是女人的秘密嗎?”這就是坦白式的神秘感,很坦白地告訴對方:我不想對你坦白。

    製造坦白式的神秘第六感雖然能夠使人對你好奇,但一般人不能製造太多或過重的坦白式神祕感。我問你的工作,你就模棱兩可;我問你有沒有結婚,你又兜圈子;我問你住在哪裏,你模糊帶過,這會讓人懷疑你的工作或背景是否是見不得光的那一種。製造過多的坦白式神秘第六感,別人不但會懷疑你的背景,甚至還會使跟你溝通的人開始對你心理設防。

    新加坡某位心理學研究者曾記錄了下文這個案例,文中綜合分析了人的身體語言的心理暗示作用、神秘第六感的建立(不甚高明)以及對此“心理攻勢”的分析和拆解,我們在此引用來,供大家觀摩:

    我記得某次和一個朋友在咖啡廳敘舊,她介紹了另一個從香港過來的朋友給我認識。在閑聊過程中,我發現這個人的詞匯有點反常。

    這個新朋友在聊天的時候,會在特定的時候拋出一些很專業的名詞和術語。例如,當談起某家餐館的菜肴時,這位香港朋友就說:“我目前的進食比較少肉多菜,而且是盡量五種不同顏色的菜都要吸收……”然後他就講了一個菜裏麵某種營養素的科學名詞。我知道我個人的判斷會主觀,不過感覺上這個人好像是有一點刻意(因為我認識做醫生的朋友都很少在社交時刻意“拋書包”——賣弄自己的專業知識),所以我大概已經猜到他的目的和工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