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的是,那些具有積極自我意象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難,贏得成功。一些表現良好的銷售員,他們在工作中,將難以說服的客戶視為挑戰,積極思考,舉一反三,善於從挫敗中獲益,並及時淡忘被打擊的痛苦。他們善於搜集成功的體驗,不斷激勵自己從成功走向更成功。

    可以說,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自我意象建立起的完全不同的第六感,在這不同的第六感下,形成了截然相反的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積極的自我意象引導的是不斷成功的循環,消極的自我意象引導的是不斷失敗的循環。許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非常努力,卻收效甚微,甚至經常遭受失敗的痛苦,其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所具有的消極的自我意象。這種消極的自我意象影響著工作的效率、情緒、潛力的發揮,以至於影響了最終的成功,產生了不如意和失敗的結果。它是決定人們行為效率的動力機製,是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

    很顯然,我們如果不能改變消極的自我意象,就會增加工作、生活的難度和壓力,無法釋放積極的潛能。

    第二,自我意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是它又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自我意象是後天才逐漸形成的,不是一種先天經驗,它存在於意識層麵和潛意識層麵,占據主導地位。它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對人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人表現不佳,如焦慮、自卑、緊張等,這些隻是消極自我意象的外在表現,如果具有這些消極意象,它所形成的負麵第六感,會直接導致你在行為層麵屢屢失敗。我們必須致力於意識和潛意識層麵的自我意象改變,這樣方可取得長久的效果。

    西方某心理學專家在自我意象的改變上,做了最早的也是最有說服力的實驗,他是這一領域的先驅者。他曾在心理實驗中獲得這樣差異懸殊的結果:在第一個實驗中,被測試的學生一開始在100個單詞中拚錯了55個,而且很多課程都不及格,但在第二年,他的各科成績平均91分,是全校拚寫最優秀的學生;另一個被測試的學生一開始因成績太差而被迫退學,經過實驗後,他被某知名大學錄取並成為全優生……

    為什麽能取得如此明顯的效果呢?這位專家分析後認為,人的個性是“一套思想體係”,它是各種感覺、理性等整合一致的體係,是潛意識的外在體現。與這個體係不一致的思想,一定會受到排斥而不能引導行為;與這個體係相一致的思想,則會被采納而引導人們的行為。個性的中心或者說這套思想的中心就是個人的“自我意象”。

    假如人的自我意象是消極的,成功也會被解釋為偶然,失敗則被解釋為必然。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收集佐證,來強化自己消極的自我意象。因此,改變自己,我們就必須改變自我意象。如果一個人對於某項工作的開展,覺得有困難,事半功倍的方法就是他首先改變自我意象,改變自我觀念,從消極的自我意象變成積極的自我意象。隨著這種改變,他的工作能力和生活的幸福度也就會隨之得到提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