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進入王小姐的生活,就會發現,她可以很好地和病人溝通、交談。然而一旦說話的對象變成了“朋友”,她就開始變得手足無措了。她在與朋友交際時,心中會過分地關注自己的衣飾形象,對自己的言詞也非常小心,生怕觸怒了對方,而且她還會敏感地關注對方的反應,甚至為任何的失誤感到焦慮。這就是她的整個交友時的表現。

    如果僅隻是這樣的話,她還隻是一個拘謹的人,並不至於“至察而無友”,最要命的是她對別人也會如此要求,不能容忍對方犯任何錯誤,總是習慣用十分苛刻、細致的標準要求自己的“準朋友”。

    再三的失敗最終讓李小姐的自信心大打折扣。為了找到原因,她拜訪了心理醫生。經過與心理專家幾周的麵談谘詢和實踐,王小姐終於克服了原先苛刻的眼光,轉變了謹慎的態度,已經能夠以放鬆的心情,愉快地和朋友們談天說地了。

    一個能寬恕別人,容納別人瑕疵的人,才能被別人所容納。試想,誰沒有需要被別人容納的瑕疵呢?如果瑕疵、缺點都不被寬容,那麽,還有誰能和誰交朋友呢?可以這麽說,誰擁有了寬容的品質,就等於拿到了一張人脈庫的入場券。就像英國的海爾普斯說的:“寬容是文明的唯一考核。”對於真正的朋友,就該聽取他們的真話,不管那話多麽尖銳。而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我們也不要斤斤計較。把細枝末節的小事當作天大的事,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總是堅持成見的緣故。我們應當在朋友真正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不要在事情已經沒有希望之後再說閑話。如果彼此之間有什麽誤會,應該當麵講清,不可以在背地裏亂罵。假如發現某人有什麽過錯,也應當當麵加以規勸。

    寬容不僅是交友的基礎,更是一種贏得人心的技巧。

    有一個“29分錢”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那是一天傍晚,德蘭修女獨自一人行色匆匆地走在加爾各答貧民區髒亂的街道上。在加爾各答的貧民區,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德蘭修女。因為,專門救助窮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就是她創建的,更何況她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愛戴,獲得了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其實,不隻是窮人崇拜她,世界各國許多富人也都心甘情願地給她創建的仁愛傳教修女會捐錢。

    突然,一個瘦骨嶙峋、蓬頭垢麵的乞丐不好意思地攔住了德蘭修女,然後吞吞吐吐地說:“每個人都很敬重你的事業,都願意為你做出奉獻。我雖然沒有能力,但也想給你奉獻29分錢,以表我的心意。整整一天,我隻討到這29分錢。如果你不嫌棄,就請你都收下!”

    客觀地說,盡管德蘭修女的全部個人財產,不過隻有一張耶穌受難像、一雙涼鞋和三件舊衣服,但仁愛傳教修女會卻有4億多美元的資產。這29分錢對於修女會的資產來說,確實微乎其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