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心理實驗顯示,當人們被要求在一堆他們不認識的照片中分別找出“好人”與“罪犯”時,總會受到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即表現出按外貌分類的傾向。蘇聯心理學家鮑達列夫曾向72個人調查,他們是怎樣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誌堅強的標誌,寬大的前額是智慧的標誌;3人認為粗硬的頭發表示倔強的性格;14人認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認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樸實的標誌等等。這個調查結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盡管這些生理特征是較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認為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這種“由表及裏”的推斷,含有很大的偏見成分。為此,隻要我們在認識他人的問題上,確立不滿足於表象,而注重了解對方心理、行為等深層結構,我們就能有效地擺脫外貌暈輪效應的影響。

    最後一個因為暈輪效應而常常出現的現象是“循環證實”。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其本質內容,其實就是第六感會反複影響我們對於事物的判斷力。比如,你對某人存有懷疑之心,認為他不努力工作或者不把你當真朋友,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察覺之後,對方必然會產生離心和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心理學概念中的角色互動和雙向反饋。

    由於一方感情的偏失,導致對方的偏失,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環證實,勢必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在暈輪效應的迷宮中迷而忘返。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個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審視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是否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自覺走出暈輪效應的迷宮。

    筆者早先去銀行工作,總覺得負責帶我的大堂經理故意找我的茬兒,一會兒嫌我動作慢,一會兒勒令我加班,總之搞得我對她很有成見,私底下叫她“死胖子”。而且這個暈輪效應是越來越大,我對她的印象真的是越來越差。直到後來過節,大家互發短信賀年,然後又聊了聊工作上的一些事,才覺得其實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大的矛盾,也沒有什麽利益上的衝突,暈輪效應的迷宮也就因此而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