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就如同第六感的“魔力之手”,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腦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關於暗示的作用,有這麽一個教育實驗可以印證:

    在實驗中,老師將學生隨機分成人數均等的甲乙兩組,然後讓兩組學生朗讀同一首詩。不同的是,在朗讀前,對於甲組學生老師告訴他們這是著名詩人的詩;對於乙組學生,老師則沒告訴他們是誰寫的。朗讀結束後,老師讓兩組學生同時默寫該詩,結果,甲組的記憶率為57%,乙組的記憶率則是31%,相差接近一倍。

    為什麽會有那麽大的偏差,其中有何玄機?

    暗示在這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著名詩人”的詩引起了第一組學生的關注,他們馬上覺得,這是一首值得記住的作品;而在第二組學生的第六感暗示支配下,他們認為這是一首普通的詩,沒有什麽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很顯然,不同的心態影響著學生的關注度,改變了記憶的積極性,這就是由老師的直接或間接的心理暗示所產生的影響。

    心理學家已研究證實: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產生良好的、積極方向上的影響,繼而激發人的內在潛能,不但可以使人勤奮,催人奮進,而且能影響人一生的命運;消極的“暗示”則會對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產生不良的、消極方向上的影響,引導人去關注負麵的信息,同時泯滅人的內在潛能,使人懶惰,讓人頹廢。兩者之間的天壤之別,使得我們對此不得不重視。

    如此說來,培養自己形成怎樣的“暗示”,是構建正麵的、導向積極的“暗示”還是采取負麵的、導向消極的“暗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幸運的是,對於“暗示”的選擇權一直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怎樣的選擇,也完全由我們自己來決定。

    現在我們既已認識到“暗示”這一第六感的魔力之手的力量,接下來我們就該進一步地去了解它的“工作原理”,並加以積極的引導。

    意識與潛意識的關係,可以這樣來形容:意識就是潛意識的守門人,它可以防止潛意識受到錯誤觀念的引導,特別是外在暗示的引導,暗示總能悄無聲息地對我們內在的潛能起到支配作用,這一切都是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的。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

    晚上,你一個人坐在客廳裏的沙發上,平舉雙手,然後閉上眼,心中反複對自己說:左手比右手高。三分鍾後,當你睜開眼,你會發現你的左手真的比右手要舉高了一些。除非你在意識中刻意抵製或不相信自己的心理暗示。

    其實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具有這種心理特征的,上麵的實驗隻是一個典型案例。尤其是那種容易陷入自卑或消極情緒的人,他們的心理特別容易接受暗示,在生活和工作中,他們也總是輕易地相信他人灌輸的信息,以至於失去了自我的獨立思考能力,變得沒有主見,人雲亦雲,經不起挫折打擊。

    相對成人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假使對一個孩子每天說一遍:你真是笨死了,你學習這麽爛,將來肯定考不上大學。長此以往,他就會在心中認定了自己不是學習的料,為了“對得起”自己已經相信的暗示,他也隻好在學習上破罐破摔了。

    從心理學術語上來說,暗示分為自我暗示與他人暗示兩種。對待不同的暗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自我暗示主要是指自己的顯意識不斷重複某種事物或觀念,從而在潛意識中培養出暗示所導向的內容。潛意識中形成了一種暗示導向後,在收到相應的觸動時,在你的第六感作用下,你的心理就會做出相應的反應或判斷。例如某些人早晨在上班前習慣照照鏡子、整整衣服、理理頭發。如果在鏡子裏發現自己的臉色不太好看,而且覺得眼瞼浮腫,恰好他又有睡眠不好的心理暗示,這時他馬上就會有不快的感覺,這種感覺既非眼見的,也非耳聞的,完全出於心裏的一種心覺——這其實就是他所儲存的潛意識中所浮現出的第六感。有了這種感覺,他頓時就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腎病什麽的,繼而就會不斷地自我暗示並想象下去,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全身無力、腰痛,於是覺得自己不能上班了,甚至需要馬上到醫院就醫,這就是對健康不利的消極的自我暗示在起作用。與此相反,有些人則不然,當他們在鏡子裏看到自己臉色不好,由於睡眠不好而精神有些不振時,他們可以馬上用理智控製住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對自己進行自我暗示:到戶外活動一下,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再享用一頓營養的早餐,就會好的。於是精神振作起來,高高興興去工作了。前後比較,後者這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就大大有利於身心健康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