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甚至在某些學科中,直接把人定義為:社會關係的總和。人的社會關係是由其社會行為所決定的,而每個人的行為又是由他的大腦決策並指令做出的,所以說,人的行為都是自己大腦的思想產物,思想不容置疑地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

    我們知道,第六感是潛意識的漂浮物,而潛意識來源於意識的各種細微積累。大腦的判斷習慣、思維方式,都構成了潛意識的積累物,有了這些積累物,才積水成淵,組成了深不可測的潛意識,也從而構成了第六感的來源。

    在一家花店的門口放著一個花圈,有些人的思維反應是:好美麗的鮮花;而另一些人則想到的是冷冰冰的墓碑。也許你覺得這隻不過是各人一時心態的不同使然。這麽理解當然沒錯,但正是這不同的心態和大腦的思想反應,為你的第六感積累了不同的潛意識素材。如果你看到鮮花想起的是墓碑,那麽,在以後遇到類似的事物時,你的第六感作出的就更可能是接近於悲觀的判斷,繼而導致你走向悲觀的結果。有句話說得好:樂觀的心態可能做出失敗的事情,但悲觀的心態則一定做不出成功的事情。所以說,為你的第六感積累怎樣的潛意識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的眼睛或其他感官所看見的和感受到的,往往並非是事物的全貌,因為對於人來說,我們往往都隻想要自己心裏所期望的東西,對別的東西根本不想看或看不到——就像麵對花店前的花圈,有些人隻能看到花圈背後或許根本就不存在的墓碑——即使有些時候看到了,也因為違背了心裏的期待,而故意忽視或刻意淡化它。物體本身是沒有變化的,能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大腦的思想和在大腦指令下做出的行為。

    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曾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概括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的態度,態度決定了行動,行動養成了習慣,習慣塑造了性格,性格決定了命運。而第六感在這其中,直接影響著思想,左右著行動。

    一個人隻有想到什麽了,才有可能幹成什麽。這裏所說的“想”,正是人生的靈魂,它是一個人潛意識和意識的集中體現,是人的五感及第六感共同觸動後的產物。有著怎樣的“想”,就有可能成為什麽樣的人。正麵的“想”能讓你成為一個正麵的人,負麵的“想”能讓你成為一個負麵的人,邪惡的“想”能讓你成為一個邪惡的人,偉大的“想”成就一個人的偉大,平凡的“想”決定一個人的平凡。整個世界都是人類思想的產物,世界之所以有飛機,是因為人想到了飛翔;世界之所以有戰爭,是因為人想到了掠奪。

    20世紀的一項重大發現就是人們開始認識到思想能夠控製行動,潛能可以掌握命運。一個人怎樣思考,相應地就會有怎樣的行動;一個人潛能開發的大小,直接決定了他能達到的高度。

    知道了這些已足以幫助人們來塑造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生,具體就要看思想的對錯和化思想為行動的能力的強弱了。

    現實中我們能看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雄心滿滿的樣子,滿腦子都是驚天動地的大計劃,在空想的樓閣中恣意揮灑,但是一到行動上就不是那麽回事了,他們從來不善於采取行動,是不折不扣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一生難得成功真諦。

    有一位經綸滿腹的教授,他與一位超市中的普通工人為鄰。盡管兩人地位懸殊,知識水平和性格都有著很大的差別,但是兩人都對現狀不滿,都希望有一天能更加富有。他們兩人經常湊在一塊兒下棋聊天,教授總是泡上一壺茶,一邊下棋,一邊大談自己的致富經,說著各種巧妙的商業計劃。工人很敬仰教授的學識,非常認真地聽取教授的巧妙設想,而且他憑著僅有的一些資源,開始慢慢踐行教授的設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